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An Example of WAP Application
郭更生(Geng-Sheng Kuo) ; 别莲蒂(Lien-Ti Bei) ; 商倩凤(Cian-Feng Shang) ; 张洪瑞(Hung-Jui Chang)
台大管理论丛 ; 14 卷 1 期 (2003 / 06 / 01) , P217 - 261
繁体中文 DOI: 10.6226/NTURM2003.14.1.217
创新技术采用 ; 演进中技术 ; 网路效应 ; 转换成本 ; 先占优势 ; Adop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 Evolving Technology ; Network Effect ; Switching Cost ; First-mover Advantage
- Bower, J. L., Christensen, C. M.(1995).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tching the Wave.Harvard Business Review,73(1)
- Cosier, G., Hughes, P. M.(2001).The problem with disruption.BT Technology Journal,19(4)
- Daft, R. L.(1978).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1(2)
- Damanpour, F.(1991).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4(3)
- Day, G. S., Schoemaker, P. J. H.(2000).Avoiding the pitfall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2(2)
- 陈罗杰、陈凯凌(2008)。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讨矫正机构远距接见系统接受度之研究。绩效与策略研究,5(2),17-32。
- 萧瑞麟、欧素华、陈蕙芬(2011)。市集脉络:由组织例规分析资讯科技的创新来源。中山管理评论,19(2),467-497。
- (2020)。环境教育设施场所认证之影响因素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观点。环境教育学刊,18,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