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东吴法律学报 ; 21 卷 2 期 (2009 / 10 / 01) , P99 - 159
繁体中文 DOI: 10.6416/SLR.200910.0099
不当得利 ; 因果关系 ; 逻辑 ; 递移律 ; 充要条件 ; 直接因果关系 ; 非直接因果关系 ; 给付不当得利 ; 非给付不当得利 ; Unjust Enrichment ; Causation ; Logic ; Transitive Rule ;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 Direct Causation Theory ; Indirect Causation Theory ; Unjust Enrichment by Performance ; Unjust Enrichment by Non-performance
- 吴志正(2007)。民事因果关系逻辑性序说。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36(3),385-464。
连结: - Beatson, Jack(eds.),Schrage, Eltjo J.H.(eds.)(2003).Case, Materials and Texts on Unjustified Enrichment.Oxford:Hart Pub.
- Canaris, Claus-Wilhelm(1973).FS Larenz.München:Beck.
- Ehmann(1971).Anmerkungen sum Jungbullenfall.NJW.
- Flume, Werner(2003).Studien zur Lehre der ungerechtfertigten Bereicherung.Tübiugen:Mohr.
- 陈秉训(2020)。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做为专利权侵害行为之救济手段。华冈法粹,68,135-198。
- 邱慧洳(2015)。「指示给付关系」之不当得利—评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10号判决。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49,143-195。
- 邵之隽(2019)。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有无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第20条公平合理原则之适用?兼论财团法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105年评字第138号评议书。东海大学法学研究,56,155-190。
- 吴志正(2012)。论民事不当得利损益内容之认定─净损益概念初探。台北大学法学论丛,83,9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