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自我」的博物叙事:论《酉阳杂俎》的游历、生活世界与历史情感
清华学报 ; 52 卷 1 期 (2022 / 03 / 01) , P1 - 39
繁体中文 DOI: 10.6503/THJCS.202203_52(1).0001
《酉阳杂俎》 ; 博物叙事 ; 游历 ; 历史情感 ; 〈寺塔记〉 ; Youyang zazu 酉阳杂俎 ; bowu 博物 narratives ; traveling ; historical emotion ; "Temple and Tower Record"|Youyang zazu 酉阳杂俎 ; narration bowu 博物 ; voyages ; émotion historique ; « Notes sur les temples et pagodes »|『酉阳杂俎』 ; 博物の叙事 ; 游歴 ; 歴史感情 ; 「寺塔记」|Youyang Zazu 酉阳杂俎 ; Bowu 博物 naturwissenschaftliche Narration ; Reisen ; Emotion und Geschichte ; 'Berichte zu Tempeln und Türmen'
- 康韵梅, Yun-mei(2019)。《酉阳杂俎》的文类与叙事研究──以鲁迅的观点为考察中心。成大中文学报,66,117-148。
连结: - 陈柏言, Po-yen(2021)。异物如何成为知识:论中晚唐岭南异物书写。中外文学,50(1),19-60。
连结: - 杨玉成, Yu-cheng(2005)。世界像一张画──唐五代「如画」的观念系谱与世界图景。东华汉学,3,113-219。
连结: - 刘苑如, Yuan-ju(2010).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诠释──六朝宗教叙述的身体实践与空间书写.台北=Taipei:新文丰出版=Xinwenfeng chuban.
连结: - Allen, Sarah M.(2014).Shifting Stories: History, Gossip and Lore in Narratives from Tang Dynasty China.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2024)。以「杂学」世其家——晚唐段氏家族的小说撰作。文与哲,44,11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