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郭铭峰(Ming-feng Kuo) ; 王鼎铭(Ding-ming Wang) ; 丁太平(Tai-ping Ding)
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 ; 28 卷 4 期 (2016 / 12 / 01) , P581 - 622
繁体中文
中国大陆 ; 社区治理 ; 差序信任 ; 维权活动 ; 零膨胀负二项计数模型 ; China ; communities governance ; hierarchical government trust ; rights protection demonstrations ; 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 model
- 王鼎铭(2015)。抗争行为的集体行动逻辑:「反贪倒扁运动」之理性选择分析。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7(4),605-640。
连结: - 陈陆辉、陈映男(2012)。宁信地方、不信中央:政治信任的类型及其政治後果。社会科学论丛,6(1),15-58。
连结: - 黄信豪(2014)。解释中国社会差序政治信任:体制型塑与绩效认知的视角。政治科学论丛,59,55-90。
连结: - 黄源协、庄俐昕、刘素珍(2015)。社区能力与社区生活品质之研究:对社区治理与社区发展的意涵。公共行政学报,49,1-35。
连结: - 李友梅、石发勇 2007 〈论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关系重构〉。社会学视野,2016 年4 月5 日,取自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shuredian/shequjianshe/shequjiansheliebiao/2007–03–25/893.html (Li, You-mei and Fa-yong Shi, 2007, “Re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Sociology Perspecive, Retrieved April 5, 2016, from 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shuredian/shequjianshe/shequjiansheliebiao/2007–03–25/893.html)
- 董旭英,郭玲玲,洪瑄(2021)。青少年偏差行为发生与否及发生频率之模型建构。教育研究集刊,67(1),29-63。
- 卢名莹,董旭英,郭玲玲,张枫明(2022)。教师关怀、社团影响、学校活动与青少年偏差行为之研究。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48,47-91。
- (2020)。紧张因素、利社会行为与青少年偏差行为之研究。教育学报,48(2),15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