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 Bhambhani, Y.,Maikala, R.,Esmail, S.(2001).Oxygenation trends in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during incremental and intense anaerobic cycle exercise in young men and women.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84(6),547-556.
- Chin, M. K.,Wong, A. S.,So, R C.,Siu, O. T.,Steininger, K.,Lo, D. T.(1995).Sport specific fitness testing of elite badminton player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9(3),153-157.
- Faccini, P.,Monte, A. D.(1996).Physiologic demands of badminton match play.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4(6),64-66.
- Lei, R. R.,Deng, S. X.,Lu, L. F.(1993).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quality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badminton players.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9,28-38.
- Majumdar, P.,Khanna, G. L.,Malik, V.,Sachdeva, S.,Arif, M.,Mandal, M.(1997).Physiological analysis to quantify training load in badminton.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cine,31(4),342-345.
- 曾国维、陈信良、陈忠庆、林明儒、吴昶润(2008)。羽球现场多点无氧动力测验与温盖特脚踏车测验的相关。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8,91-103。
- 陈信良、陈忠庆、林明儒、吴昶润(2008)。羽球现场间歇有氧动力测验对大学男子甲组羽球单、双打选手的运动表现与生理反应的影响。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8,35-46。
- 陈信良、陈忠庆、吴昶润(2007)。大学男子羽球选手专项有氧动力测验方式的评估。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6,71-80。
- 赖丽云、韦焰、江界山(2011)。羽球单双打运动员速度与速度耐力比较研究。文化体育学刊 ,12,9-18。
- 林彦均、周育伶(2013)。羽球专项技术与体能训练之探讨。辅仁大学体育学刊,12,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