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从推动社区体验学习反思社会实践的可能:以阿里山乡来吉部落的设计工作坊为例
黄世辉(Shyh-Huei Hwang) ; 苏秀婷(Hsiu-Ting Su)
设计学报 ; 22 卷 3 期 (2017 / 09 / 01) , P1 - 19
繁体中文
体验学习 ; 社会实践 ; 来吉部落 ; 设计工作坊 ; Experiential Learning ; Social Practice ; Laiji Tribe ; Design Workshop
- 林崇熙(2008)。文化再生产:一个无形文化资产哲学刍议。文资学报,4,1-26。
连结: - Lorenzo, D. (2016, December 7). Why higher education needs design thi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4LQt6t
- UNESCO (2005, October 20).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2005. UNESCO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3103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 陈东升 ( 2013 年9 月) 。人文创新与社会实践计画- 发刊词。取自: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df700f1e-ab1a-4b8c-a004-63ae8ac82b98 Chen, D. S. (2013, September). The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project- forewor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df700f1e-ab1a-4b8c-a004-63ae8ac82b98 [in Chinese, semantic translation]
- Sanders, L. & Simons, G. (2009). A social vision for value co-creation in desig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timreview.ca/article/310
- 黄秀梅,黄世辉(2020)。大学设计专业浸润原住民部落的路径分析:以阿里山来吉部落的社会实践为例。设计学报,25(4),65-88。
- 纪俊龙,李懿纯(2019)。大学生社会责任养成之实践与反思:以单元式体验学习融入「国语文能力表达」课程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刊,40,25-45。
- 廖佩妏,黄诗茹(2021)。探讨体验式学习在大专院校课程学习目标设定与导入效益。体验教育学报,13,32-50。
- 刘秉承(2018)。「城市诊脉」动线系统之模拟与预测-一种基於空间型构理论动线区段分析之都市空间结构研究。设计学报,23(3),1-21。
- 叶定国(2021)。军事院校地方本位教育(PBE)初探与实践。通识教育学刊,28,2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