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Exhib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A Case on "Innovative Wound Healing"
陈玫岑(Mei-Tsen Chen) ; 苏郁涵(Yu-Han Su) ; 黄群雅(Chun-Ya Huang)
科技博物 ; 24 卷 1 期 (2020 / 03 / 01) , P5 - 23
繁体中文
伤口癒合 ; 二氧化碳 ; 创新科技 ; 博物馆展示 ; wound healing ; carbon dioxide ; innovative technology ; museum exhibition
- Brandi, C.,Grimaldi, L.,Nisi, G.,Brafa, A.,Campa, A.,Calabrò, M.,D’Aniello, C(2010).The role of carbon dioxid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wounds.Vivo,24(2),223-226.
- Chen, M. T.,Yen, Y. C.(2013).Bringing nanotechnology to the public through special exhibition: “The invisible scale”.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 Pacific Network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entres (ASPAC 2013 Conference),Daejeon, Korea:
- Li, W. P.,Su, C. H.,Wang, S. J.,Tsai, F. J.,Chang, C. T.,Liao, M. C.,Yeh, C. S.(2017).CO2 delivery to accelerate incisional wound healing following single irradiation of near-infrared lamp on the coordinated colloids.ACS Nano,11(6),5826-5835.
- Posner, G. J.,Strike, K. A.,Hewson, P. W.,Gertzog, W. A.(1982).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Science Education,66(2),211-228.
- Sandifer, C.(2003).Technological novelty and open-endedness: Two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 exhibi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holding of visitor attention in a science museum.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aching,40(2),121-137.
- 葛子祥,叶玟萱,黄群雅,陈玫岑(2022)。从科研到科普:创新生物晶片单元的转化诠释。科技博物,26(3),75-105。
- 叶玟萱,黄群雅,陈玫岑(2021)。观衆对於iPS细胞展示的科技理解与认知。科技博物,25(2),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