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Predi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ers in the Community
许文耀(Wen-Yau Hsu) ; 陈明辉(Ming-Hui Chen)
临床心理学刊 ; 1 卷 1 期 (2004 / 06 / 30) , P40 - 48
繁体中文 DOI: 10.6550/ACP.200406_1(1).0005
资源流失 ; 控制策略 ; 无望 ; 忧郁 ; 自杀危险性 ; Resource Loss ; Control Strategy ; Hopelessness ; Depression ; Suicide Risk
- 许文耀(2003)。资源流失、因应、社会支持与九二一地震灾民心理症状之关系。中华心理学刊
连结: - Aldwin, C.M.,Sutton, K.J.,Lachman, M.(1996).The development of coping resources in adulthood.Journal of Personality,64,837-871.
- Allberg, W.R.,Chu, L.(1990).Understanding adolescent suicide: Correlates i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The School Counselor,37,343-350.
- Baumeister, R.F.(1990).Suicide as escape from self.Psychological Review,97,90-113.
- Beck, A.T.,Weissman, A.,Lester, D.,Trexler, 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essimism: The hopelessness scal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861-865.
- 陈乔琪、陈明辉、许文耀、王德贤(2006)。影响自杀企图者的自杀危险性发生路径之检验。中华心理学刊,48(1),1-12。
- 邓闵鸿,陈慈幸,陈庭香,陈欣语(2023)。以情绪注意力网络作业探讨忧郁情绪状态操弄对高儿童性偏好者注意力网络系统之影响。中华心理卫生学刊,36(2),185-222。
- 邓闵鸿、张素凰(2006)。广泛性焦虑疾患与忧郁疾患共病现象的阶层病理模式。中华心理学刊,48(2),203-218。
- 黄天豪、陈淑惠(2012)。寻求再保证:忧郁的人际互动模式与中文版寻求再保证量表之编制研究。中华心理学刊,54(2),133-148。
- 蓝菊梅(2019)。学生危险行为及心理师打破机密性之研究。高雄师大学报:教育与社会科学类,4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