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陈禹辰(Yu-Chen Chen) ; 尚荣安(Rong-An Shang) ; 何照义(Tsau-Y. Ho) ; 谢素娟(Su-Chuan Hsieh)
电子商务学报 ; 10 卷 1 期 (2008 / 03 / 01) , P305 - 327
繁体中文 DOI: 10.6188/JEB.2008.10(1).10
使用意图 ; 科技接受模型 ; 任务科技配适模型 ; 公用服务事业 ;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e systems ;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 Task-Technology Fit TTF ; Public Utility
- Agarwal, J.,Prasad, J.(1997).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Decision Sciences,28(3),557-582.
- Ajen, I.,Fishbein, M.(1980).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 Attewell, P.(1992).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ase of business computing.Organization Science,3(1),1-19.
- Bagozzi, R. P.,Yi, Y.(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6(1),76-94.
- Bandura, A.,Schunk, D. H.(1981).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d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1(3),586-598.
- 蔡美惠、林慧叶(2016)。游客使用RFID登山搜救系统之满意度及使用意愿之研究─以玉山国家公园为例。户外游憩研究,29(1),1-25。
- 陈至柔、林松江、吴如娟(2016)。云端CRM系统持续使用意图之实证研究:整合任务-科技适配模式与体制理论。电子商务学报,18(1),d1-40。
- 龚建吉,郑淑华,赵建蕾,许哲瀚,张馨云(2019)。结合科技接受模型及任务科技配适度探讨护理人员使用社群媒体对工作绩效之影响。医务管理期刊,20(4),267-287。
- 柯秀佳,王世华(2011).五金传统产业消费族群对线上购物系统之接受意图的探讨.电子商务学报,13(3),649-672.
- 刘蔚廷、陈禹辰、尚荣安(2010)。以TAM与TTF探讨组织员工的e化科技接受意图—组织疏离员工的组织学习效应。资讯管理学报,17(4),13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