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Effects of Throwing Different weight Baseballs on Pitching Movement and Velocity
江昆达(Kun-Da Chiang) ; 劉强(Chiang Liu) ; 高英杰(Ying-Chieh Kao)
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 ; 2 期 (2010 / 04 / 01) , P22 - 30
繁体中文
加重球 ; 投球 ; 动作时序 ; weighted baseball ; pitching ; motion sequence
- 王嘉吉,张嘉泽(2007)。弹震式阻力训練在提升棒球投手球速上之应用与效益。大专体育,88,25-29。
连结: - 劉于诠,陈五洲,黄泰源(2005)。不同重量球体对过肩投掷中肢段的移动序列性、移动速度以及球速之影响。大专体育学刊,7(3),245-258。
连结: - American Baseball Coaches(2001).Baseball Skill & Drills.
- Bompa, T. O.(1993).Per iodization of strength: The new wave in strength training.Toronto, ON:VERITAS Publishing INC.
- DeRenne, C.,Buxton, B. P.,Hetzler, R. K.(1994).Effects of under-and overweighted implement trainig on pitching velocity.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8(4),247-250.
- 蔡邦和、刘强、杨雯雯、陈韦翰、相子元、林骏佑(2014)。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在棒垒球运动机能袜之研发。体育学报,47(3),377-390。
- 龚荣堂,陈书玮,陈正博,林卫宣(2020)。三级棒球投手投掷不同重量棒球对握力、指力与球速的影响。大专体育学刊,22(3),234-246。
- 刘雅甄(2015)。不同水准棒球选手打击之视觉焦点策略比较。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12(1),32-38。
- 苏家锋、刘强、陈韦翰、庄惟安(2016)。国际标准规范网棒球球体检测建构与信效度检验。华人运动生物力学期刊,13(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