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臺灣的社學與義學

并列篇名

The Community Schools and Free Private schools in Taiwan During Ching Dynasty (1683~1595)

DOI

10.7037/JNTTC.200412.0045

作者

葉憲峻(Hsien-Chun Yeh)

关键词

社學 ; 義學 ; community schools ; free private schools

期刊名称

臺中師院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卷2期(2004 / 12 / 01)

页次

45 - 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康熙年間於臺灣創設的28所「漢莊社學」,在雍正初年銳減,甚至在道光以後即逐漸停廢。各縣、廳所設立的少數「義學」,也在乾隆以後陸續擴建為書院。由臺灣至少有卅所書院招收童生,提供基礎教育來看,書院有取代社學與義學發展的現象。而平埔族原住民地區的「土番社學」,因為政府積極漢化原住民,在雍正末年以後即擴大設置47所。部份平埔族部落,也相繼願以部分公租口糧穀(番租)作為社學費用,乃使土番社學得以正常運作與延續。在光緒三年(1877年)即有原住民學童正式被取為儒學生員(秀才)。總之,康熙朝(1683~1722年)為漢莊社學基礎建置階段;雍正朝(1723~1735年)為土番社學擴展時期;乾隆朝(1736~1795年)為義學發展為書院的創始;同治朝(1862~1874年)為涉外事件促使清廷積極治理臺灣,進而導致積極辦理臺灣教育的年代。

英文摘要

A total of 28 ”community schools of Han village” were instituted in Taiwa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Hsi (1683 AD 1722 AD), but, unfortunately, were declined sharply in the early years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Yung Cheng (1723 AD 1735 AD) and even had been suspended gradually after the reign of Emperor Tao Kuang (1821 AD 1850 AD). Meanwhile, few free private schools established by each county and canton were also expanded as academies after the reign of Emperor Chien Lung (1736 AD 1795 AD). In terms of basic education given to child students enrolled by at least 30 academies in Taiwan, there appeared a phenomenon of a replacement of the community schools and free private schools with academies. With regarding to the ”community schools of aborigine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which people of Pingpu tribe resided, they were expanded to a total of 47 ones after the later years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Yung Cheng as a result of the ”sinicization” practiced by Ching government that made those aborigines sinicized. Even people of some Pingpu tribes were also willing to pay for tuition by part of their government-leased grain rations (aboriginal leasing) that further helped a normal operation and extension for those community schools of aborigines. Subsequently, there were aboriginal kids enrolled as students (hsiu tsai) of Confucian schools in the 3rd year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uang Hsu (1877 AD). In a word, period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Hsi (1683 AD ~ 1722 AD) was a phase of basic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schools of Han village; period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Yung Cheng (1723 AD 1735 AD) was a phase of expansion for aborigines of community schools; period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Chien Lung (1736 AD 1795 AD) was a phase of initiation for Confucian schools developed into academies; the reign of Emperor Tung Chih (1862 AD 1874 AD) was an era of foreign events that urged the Ching court to manage an active rule over Taiwan and thus further resulted in an effective handling of Taiwan's edu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Shepherd, John Robert(1995).Statecraft and Pa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台北市:南天書局.
  2. 丁紹儀清(1957)。東瀛識略。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不著撰人清(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 不著撰人清(1959)。臺灣教育碑記。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不著撰人清(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不著撰人清(1983)。欽定大清會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7. 不著撰人清(1969)。劉銘傳撫臺前後檔。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不著撰人清(1995)。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9. 不著撰人清(1963)。臺灣地輿全圖。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不著撰人清(1963)。臺案彙錄辛集。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不著撰人清(1963)。臺案彙錄丙集。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不著撰人清(1994)。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3. 六十七清(1961)。使署閒情。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王必昌清(1961)。重修臺灣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王啟宗(1987)。臺灣的書院。南投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16. 王瑛曾清(1961)。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半線文教基金會(2002)。興賢書院。彰化縣:半縣文教基金會。
  18. 伊能嘉、楊南郡譯(1996)。臺灣踏查日記。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19. 伊能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1985)。臺灣文化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 余文儀清(1962)。續修臺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李國祁(1978)。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台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22. 沈茂蔭清(1962)。苗栗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周元文清(1960)。重修臺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周凱清(1960)。內自訟齋文選。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周璽清(1962)。彰化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6. 周鐘瑄清(1962)。諸羅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宜蘭陳姓家廟鑑湖堂(2002)。宜蘭陳姓家廟鑑湖堂簡介。宜蘭市:宜蘭陳姓家廟鑑湖堂。
  28. 林豪清(1963)。澎湖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9. 姚瑩清(1957)。東槎紀略。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施添福(1995)。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31. 柯培元清(1961)。噶瑪蘭志略。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胡傳清(1960)。臺東週采訪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3. 倪贊元清(1959)。雲林縣采訪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唐贊袞清(1958)。臺陽見聞錄。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翁佳音(1984)。平埔族漢化史考略。臺灣風物,34(1)
  36. 馬波、張瑞清(1996)。清代臺灣的人口增長與土地開墾。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2)
  37. 高拱乾清(1985)。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
  38. 屠繼善清(1960)。恆春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9. 莊英章、吳文星(1901)。清代頭城的拓墾與發展。臺灣文獻,36(3)
  40. 連橫(1988)。臺灣通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41. 陳文達清(1961)。臺灣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陳水木、潘英海編(2002)。道卡斯後壟社群古文書輯。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43. 陳國瑛清(1959)。臺灣采訪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4. 陳培桂清(1977)。淡水廳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5. 陳朝龍清(1960)。新竹縣采訪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6. 陳璸清(1961)。陳清瑞公年譜。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7. 曾蕙雯(2000)。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48. 黃逢昶清(1960)。臺灣生熟番紀事。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9. 黃耀東(1980)。明清臺灣碑碣選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0. 臺中縣大肚鄉公所(2000)。磺溪書院簡介。台中縣:臺中縣大肚鄉公所。
  5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臺灣省通志稿。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臺灣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3. 臺灣教育會(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市:臺灣教育會。
  54.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1)。臺灣教育志稿。台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55. 劉良壁清(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6. 劉銘傳清(1958)。劉壯肅公奏議。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7. 蔣師轍清(1962)。臺灣通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8. 蔣鏞清(1961)。澎湖續編。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9. 蔡振豐清(1959)。苑裹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0. 盧德嘉清(1959)。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1. 臨時臺灣省舊慣調查會報告、陳金田譯(1990)。臺灣私法。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2. 謝金鑾清(1962)。續修臺灣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次数
  1. 洪健榮(2014)。國家教化理念的傳承及落實—清代臺灣方志「學校」門類的知識建構。輔仁歷史學報,33,83-139。
  2. 林淑慧(2013)。觀看海外邊陲:巡臺御史的論述策略。淡江中文學報,28,261-296。
  3. (2012)。不同漢俗不同域─晚清臺灣熟番文人的個案研究。臺灣學研究,14,97-116。
  4. (2014)。牡丹社事件後清代臺灣原住民義學的發展。市北教育學刊,46,79-96。
  5. (2014)。清領時期臺灣的土番社學。中正教育研究,13(1),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