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金瓶梅》有無「微言大義」之商榷-綜述《金瓶梅》研究的一個觀點
|
并列篇名
|
Discuss on Political Satirical Conotation of Gin Ping Mei-A Viewpoint for Gin Ping Mei Research
|
DOI
|
10.6203/BQ.2004.3.37.4.05
|
作者
|
胡衍南(Yan-Nan Hu)
|
关键词
|
金瓶梅 ; 小說史
|
期刊名称
|
書目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7卷4期(2004 / 03 / 16)
|
页次
|
79
-
9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將《金瓶梅》視為「淫書」,以及堅信它有「微言大義」,大概是晚明以來最難克服的兩種惡質讀法。關於前者,筆者已有一篇論文〈《金瓶梅》非「淫書」辨〉(《淡江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年12月),駁斥了歷來那種偏執的主張;本文則爬梳晚明以來《金瓶梅》研究相關文獻,意圖探究整個詮釋系統中對於「微言大義」說的反應,進而與力主此說者商榷討論。筆者以為,不能辨別《金瓶梅》非一部淫書,不能說明《金瓶梅》無微言大義,難以坐實魯迅以來「世情書」的講法。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
参考文献
|
-
(1964)。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
(1983)。金瓶梅札記。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1990)。金瓶梅研究二十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85)。金瓶梅原貌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1998)。金瓶梅的作者是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82)。金瓶梅審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95)。金瓶梅時幽隱探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1990)。金瓶梅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室編(1982)。明史資料叢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朱星(1980)。金瓶梅考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
吳敦(2001)。20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2),14-38。
-
李洪政(2000)。金瓶梅解隱-作者·人物·情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
周鈞編(1990)。金瓶梅資料續編(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姚靈丹編(1940)。瓶外厄言。天津:天津書局。
-
胡文彬編、張慶善編(1994)。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徐朔方(1988)。論金瓶梅的成書及其它。濟南:齊魯書社。
-
徐朔方(1985)。論《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
-
袁中道(1956)。近居柿錄。台北:台北書局。
-
屠本峻(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山林經濟籍。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梅新林、葛永海(2003)。《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1,60-70。
-
盛源編、北嬰編(1998)。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
陳詔(1999)。金瓶梅小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黃霖(1985)。論《金瓶梅詞話》的政治性。學術月刊,1
-
黃霖(1988)。金瓶梅考論。瀋時:遼寧人民出版社。
-
黃霖編(1987)。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
劉輝(1992)。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
-
劉輝編、楊揚編(1989)。金瓶梅之謎。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劉輝、中國金瓶梅學會編(1990)。回顧與瞻望-《金瓶梅》研究十年。金瓶梅研究,1,1-43。
-
劉輝、吉林大學中目文化研究所編(1991)。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
蔣瑞藻編、江竹虛標校(1984)。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鄭培凱(1983)。酒色財氣與《金瓶梅詞話》的開頭-兼評《金瓶梅》研究的「索隱淚」。中外文學,12(4),42-69。
-
魯迅(1989)。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台北:唐山出版社。
-
霍現俊(1999)。金瓶梅新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霍現俊(2003)。《金瓶梅詞話》的主旨及其表達的特殊方式。文藝研究,2,83-86。
-
霍現俊(2002)。金瓶梅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謝肇淛(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小草齋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
魏子雲(1981)。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被引用次数
|
-
胡衍南(2005)。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13,113-140。
-
胡衍南(2006)。《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春季號),161-184。
-
(2004)。《金瓶梅》「世情小說」論。淡江中文學報,10,79-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