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書目中看「雜家」一詞意義的演變

并列篇名

Transformation of "Zajia": A Bibliographic Study

DOI

10.6203/BQ.2007.3.40.4.04

作者

劉學倫(Hsueh-Lun Liu)

关键词

雜家 ; 目錄學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0卷4期(2007 / 03 / 16)

页次

35 - 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雜家」類雖一直屬於子部之下,但其本身的意義隨著著錄不同性質的書籍而有所改變。《漢書‧藝文志》所收錄的,純粹是思想哲理上的雜家著作;到了《隋書‧經籍志》,由於收錄了繁雜技術、雜著論說、類書、叢鈔眾書、釋氏僧人的傳記和佛教書目的書籍,使得「雜家」一詞在書目上的意義,變成了雜鈔、龐雜之意,產生了第一次的改變。之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一直到明末清初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這一段時期裡頭,書目雖然在收錄書籍的性質略有不同,特別是尤袤《遂初堂書目》和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更將墨、名、法、縱橫四家思想哲理的著作著錄於「雜家」類之中。但大抵來說,皆和《隋書‧經籍志》所賦予「雜家」一詞的意義相同,並沒有改變。這是雜家一詞在書目上的第一次轉變。《四庫全書總目》在表面沿續、參考了歷代〈藝文志〉以來對於雜家的著錄方式,取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的意義,但在實際上卻包含了強烈的政治思想在裡頭,而這是雜家一詞在書目上第二次的演變。因此在書目的發展史上,「雜家」一詞總共經過二次的轉變,有三個不同時期所代表的意義:「思想哲理的雜家」、「雜鈔、龐雜的雜家」和「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的雜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1997)。子部·農家類。北京:中華書局。
  2. (1997)。子部·農家類。北京:中華書局。
  3. (1979)。史部·時令類。臺北:廣文書局。
  4. (1987)。史部·歲時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五代劉昫。舊唐書·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經籍下·雜家,2032-2035。
  6. 五代劉昫(1997)。舊唐書·卷四十五·志第二十六·經籍上,1966。
  7. 元脫脫。宋史·卷二百零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藝文四·雜家類,5207-5213。
  8. 宋尤裘(1987)。遂初堂書目·雜家類,22-23。
  9. 宋王□臣、歐陽修撰、清錢車垣輯。宗文總目·卷四·天文占書類,240。
  10. 宋王□臣、歐陽修撰、清錢車垣輯。宗文總目·卷三·類書類,178。
  11. 宋王□臣、歐陽修撰、清錢車垣輯。宗文總目·卷三·雜家類,141-146。
  12. 宋晁公武撰、清王先謙校。郡脅讀書志·雜家類,14,26。
  13. 宋晁公武撰、清王先謙校(1979)。郡脅讀書志·雜家類,12,1-9。
  14. 宋陳振孫。直□書錄解題·史部·時令類,6,21。
  15. 宋陳振孫。直脅書錄解題·雜家類,10,10-23。
  16.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藝文三·雜家,1533-1537。
  17. 通志二十略·藝文略·雜家
  18.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1995)。通志二十略·校□略·見名不見書論二篇,1809-1810。
  19. 通志二十略·校□略·編次之訛論
  20. 明祁承□(1994)。澹生堂藏書目·卷六·子類第二·諸子·雜家,987-990。
  21. 唐魏徵(1996)。隋書·卷三十四·志第三十·經籍三·雜家,1006-1010。
  22. 唐魏徵(1996)。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四,1091。
  23. 唐魏徵。隋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三·杜臺卿,1421。
  24. 唐魏徵(1996)。隋書·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經籍二·史部·雜傳,982。
  25. 梁劉勰撰、清黃叔琳注、紀昀評(1970)。文心雕龍注·卷二·頌贊第九,34。
  26. 梁釋慧皎撰(2002)。高僧傳·自序,續修四庫全書,1281冊影印磧砂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3027。
  28.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3047-3075。
  29.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3114-3140。
  30.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3141-3163。
  31. 清紀昀總纂(2000)。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3027。
  32.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3164-3184。
  33.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3076-3094。
  34.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3095-3113。
  35.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2224。
  36.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附校□通義·卷一·校□條理第七·右七之四,985。
  37.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2000)。文史通義校注·附校□通義·卷一·別裁第四,972。
  38.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附校□通義·卷三·漢志諸子第十四·右十四之二十六,1047。
  39.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附校□通義·卷三·漢志諸子第十四·右十四之三十,1049。
  40.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2001)。千頃堂書·卷三十二·雜家類,323-330。
  41.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卷十五·類書類,400-401。
  42.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1996)。論衡校釋·卷第五·惑虛篇,236。
  43. 漢司馬□。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230。
  44. 漢司馬□(1999)。史記·鄭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2841-2842。
  45.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兵書略·兵形勢,1758。
  46. 漢班固(1997)。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諸子略·雜家。北京:中華書局。
  47.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兵書略·小序,1762。
  48.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諸子略·儒家,1727。
  49.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六藝略·書類,1706。
  50.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兵書略·兵權謀,1657。
  51.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諸子略·縱橫家,1740。
  52.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六藝略·小學,1720。
  53.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六藝略·禮類,1710。
  5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1991)。說文解字注,卷十五上,18。
  55. 姚振宗(2002)。《隋書‧經籍志》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張舜徽(1990)。《漢書·藝文志》通釋·諸子略·雜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57. 顧實(1995)。《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慧珊(2007)。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藝術觀爲例。藝術學報,81,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