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獻性質與學術發展:論《說文解字》在宋代從字書到六書學的新開展

并列篇名

A Dual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Document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The Inventional Application of Shuo Wun Jie Zih in Song-From a Dictionary to the Paradigm of Liu Shu Learning

DOI

10.6203/BQ.2007.3.40.4.02

作者

吳浩宇(Hao-Yu Wu)

关键词

字書 ; 字樣 ; 字帖 ; 六書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0卷4期(2007 / 03 / 16)

页次

6 - 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獻編纂之初自有體例,然一時之制難應百世之需,若文獻傳遞過程中能因某些媒觸而適合後世需求,其性質、價值將因新需求而被重新認知、定位,往往能延續文獻生命。文獻性質轉變與當時學術、社會、文化發展密切相關。《說文》文獻性質於宋代的轉變是開出六書學,實為《說文》學史重要關鍵。本文先考察宋代之前《說文》文獻性質的二次轉變;其次,就宋代學術發展脈絡推論能產生六書學的四項學術誘因以及鄭樵確立六書學的學術史意義。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2004)。由兩岸文獻學的現況論文獻學的定位問題。書目季刊,38(1),1-17。
    連結:
  2. 《錢氏詩集傳》序。鶴山集,卷54,四庫全書本,6。
  3. 天文略·天文序,冊上
  4. (1996)。日知錄集釋。湖南:岳麓書社。
  5. 金石略·序,冊下
  6. 校□略,冊下
  7. (2001)。中國文字學發展的歷史。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5,388。
  8. 七音略·七音序,冊上
  9. (1989)。札迻·序。北京:中華書局。
  10. (1971)。中國文字學·前論。臺北:文光圖書。
  11. 六書略·六書序,冊上
  12. (1987)。類篇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13. 昆蟲草本略·序,冊下
  14. 中國書法思想史
  15. 宋代金石學研究
  16. (1987)。國文夫地,3,73-79。
  17. (2003)。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1983)。公是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5冊,36,715。
  19.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1.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2.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3.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4.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5. 清謝啟昆(1997)。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6. □宗穎(2000)。固庵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7. 丁國華、宋建華先生指導(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
  28. 孔仲溫(2002)。孔仲溫教授論學集。臺北:學生書局。
  29. 王利器集解(1990)。顏氏家家訓集解·雜藝篇。臺北:明文書局。
  30. 王初慶先生(2004)。形聲探微。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1. 汝企和、周國林主編(2003)。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2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自序。臺北:允晨文化。
  33. 吳懷祺校補編著(1992)。鄭樵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4. 吳懷祺校補編著(1992)。鄭樵文革。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5. 呂大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0冊。臺北:臺灣商務。
  36. 宋綬編、宋敏編(1962)。宋大詔令集,卷150政事3經史文籍。北京:中華書局。
  37. 李□(2004)。雍熙三年。續資治通鑑長編,第2冊,卷27,625。
  38. 李更(2004)。北宋館閣校書之人員構成及其政治文化內涵。江西社會科學,21-32。
  39. 沈括、胡道靜校注(1987)。新技正夢溪筆談,卷15,藝文2,158。
  40.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沈兼士學術論文革
  41. 林明波(1975)。唐以前小學書之考證。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42. 林菁菁(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43.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
  44. 姜澄清(1997)。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45. 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15卷上,23a。
  46. 胡樸安(1988)。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
  47. 徐有富(2001)。校□廣義·校勘編。山東:齊魯書社。
  48. 張民權(2005)。宋代古音學與吳棫《詩補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9. 張民權(2005)。宋代古音學與吳棫《詩補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50. 張其昀(1998)。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51.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
  52.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
  53. 張宗祥(2005)。王安石《字說》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54. 張舜徽。論宋代學者治學的廣闊規模及替後世學術界所開闊的新途徑。張舜徽學術論著選
  55. 張舜徽、張君和選編(1997)。張舜徽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56. 黃復山。五安石《字說》研究
  57. 黃復山(198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8.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第五章
  59.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第二章
  60.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
  61. 葉國良(198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2. 福保輯、楊家駱主編(1977)。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補遺·敘跋類七·雜詁別述之□,第一冊。臺北:鼎文書局。
  63. 趙明誠(1985)。金石錄校證。上海:上海書畫。
  64. 蔣湘南(1854)。重刊《小學考》序
  65. 鄭樵(1995)。「《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條,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66. 鄭樵。通志二十略·六書略
  67. 濮之珍(2003)。中圓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魏了翁。小學考,卷20,「潘氏昌年《集篆韻》」條
  69. 羅大經(1997)。鶴林玉露,卷五乙編。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