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古籍辨僞與漢語史研究

DOI

10.6203/BQ.2010.12.44.3.02

作者

陳東輝

关键词

古籍辨偽 ; 偽書 ; 漢語史 ; 語料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3期(2010 / 12 / 16)

页次

51 - 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從事漢語史研究時,經常需要考辨語料之真偽,從而為相關研究提供真實和典型的語料。一旦語料失真,前提錯了,得出的結論必定是靠不住的,所有的研究都失去了意義。而漢語史研究的本身,也能為古籍辨偽提供重要依據。不少學者在這方面已經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另外,偽書並非沒有任何價值。其實,許多古籍只要弄清了它的真實時代及作者,在漢語史研究中同樣可以作為語料來使用。對於大多數漢語史研究者而言,要求其全面具備鑑別偽書的能力,是不現實的,但應該掌握古籍辨偽學的基礎知識,能夠有效利用已有的辨偽成果。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巴蜀書社。
  2. (1984)。語言學論叢。商務印書館。
  3. (2003)。漢語史學報。上海教育出版社。
  4. (2002)。長江學術。長江文藝出版社。
  5. (2009)。古籍考辨叢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 (2006)。漢語史學報。上海教育出版社。
  7. (1986)。東方學
  8. (2001)。漢語史研究集刊。巴蜀書社。
  9. (2004)。漢語史學報。上海教育出版社。
  10. (2008)。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1996)。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2003)。中國語言學報。商務印書館。
  13. (2005)。漢語史學報。上海教育出版社。
  14. (2008)。歷史語言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15. (1955)。古籍考辨叢刊。中華書局。
  16. 丁喜霞(2006)。中古常用並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語文出版社。
  17. 方一新(1996)。東漢語料和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2
  18. 方一新(2004)。作品斷代和語料鑑別。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1
  19. 方一新。東漢三國疑偽佛經考辨研究
  20. 方一新(2003)。翻譯佛經語料年代的語言學考察─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古漢語研究,3
  21. 方一新(2002)。漢譯佛典語料的使用和鑑別。「第三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論文,臺北:
  22. 方一新(2004)。作品斷代和語料鑑別。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1,18-19。
  23. 方一新(1999)。關於中古漢語詞彙研究的幾個問題。漢語現狀與歴史的研究─首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文集,北京:
  24. 方一新(2008)。一般鑑別詞的提取及原則。「漢語歷史詞彙與語義演變學術研討會」論文,杭州:
  25. 方一新、高列過(2003)。《分別功德論》翻譯年代初探。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
  26. 方一新、高列過(2005)。從疑問句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翻譯年代。語言研究,3
  27. 王元軍(1997)。文人作偽。華文出版。
  28. 王東(2009)。從詞彙角度看《列子》的成書時代補證。古漢語研究,1
  29. 王建軍(2006)。歷史語法研究中的語料鑑別與定性問題芻議。「第八屆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雲南紅河:
  30. 王魁偉(1998)。古漢語語法研究與語料的鑑別。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
  31. 王魁偉(2000)。關於語料問題的幾點思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32. 王鍈(2006)。〈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補正。中國語文,1
  33. 司馬朝軍(2008)。文獻辨偽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34. 江藍生(1987)。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中國語文,4
  35. 佐藤晴彥(1985)。《平妖傳》新探─馮夢龍の言語的特徵を探る。神戶外大論叢,36(1)
  36. 佐藤晴彥(1986)。《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峯小說》と「三言」─馮夢龍の言語的特徵を探る。神戶外大論叢,37(4)
  37. 佐藤晴彥(1988)。《醒世恒言》における馮夢龍の創作(Ⅰ)。神戶外大論叢,39(6)
  38. 佐藤晴彥(1992)。《警世通言》における馮夢龍の創作。神戶外大論叢,43(2)
  39. 佐藤晴彥(1990)。《醒世恒言》における馮夢龍の創作(Ⅱ)。神戶外大論叢,41(4)
  40. 佐藤晴彥(1993)。《古今小說》における馮夢龍の創作(改稿)。神戶外大論叢,44(1)
  41. 吳金華(2000)。三國志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吳萬和(2009)。江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學位。
  43. 李宗江(1999)。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44. 李國祥編、楊昶編(1993)。國學知識指要─古籍整理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45. 杜澤遜(2008)。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
  46. 汪維輝(2007)。《齊民要術》詞彙語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7. 季琴(2006)。從詞彙的角度看《撰集百緣經》的譯者及成書年代。宗教學研究,4
  48. 俞兆鵬編(1998)。中國偽書大觀。江西教育出版社。
  49. 柳士鎮(1989)。從語言角度看《齊民要術》卷前〈雜說〉非賈氏所作。中國語文,2
  50. 洪湛侯(2008)。中國文獻學新編。浙江大學出版社。
  51. 洪誠(2000)。關於漢語史材料運用的問題。洪誠文集·雒誦廬論文集,南京:
  52. 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3. 范春媛(2007)。試論《列子》在中古漢語詞彙史研究上的語料價值。遵義師範學院學報,1
  54. 孫欽善(2006)。中國古文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55. 徐復(1990)。徐復語言文字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6. 馬振亞(1995)。從詞的運用上揭示《列子》偽書的真面目。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
  57. 馬振亞(1995)。《列子》中關於稱數法的運用─兼論《列子》的成書年代。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58. 馬景侖編(2001)。科研論文閱讀與寫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9. 馬達(1996)。從漢語史的角度論《列子》非魏晉人所偽作(下)。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4
  60. 馬達(1996)。從漢語史的角度論《列子》非魏晉人所偽作(上)。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
  61. 馬達(2000)。《列子》真偽考辨。北京出版社。
  62. 高小方編、蔣來娣編(2005)。漢語史語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3. 張心澂(1998)。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64. 張以仁(1962)。從文法、語彙的差異證《國語》、《左傅》二書非一人所作。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上)
  65. 張岱年編、湯一介編、龐樸編(2006)。中華國學·史學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66. 張湧泉(2003)。敦煌卷子辨偽研究─基於字形分析角度的考察。文史,4
  67. 曹廣順(1987)。試說「就」和「快」在宋代的使用及有關的斷代問題。中國語文,4
  68. 梁啟超、湯志鈞導讀(1998)。中國歴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梁曉虹(1996)。從語言上判定《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中國語文通訊,40
  70. 陳引馳編校(1997)。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1. 陳亞琳(2009)。談《列子》為魏晉時偽書。安徽文學,6
  72. 傅傑編(2001)。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雲南人民出版社。
  73. 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74. 遇笑容、曹廣順(1998)。從語言上看《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古漢語研究,2
  75. 劉禾(1980)。從語言的運用上看《列子》是偽書的補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76. 劉建國(2004)。先秦偽書辨正。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77. 劉堅(1982)。《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寫作時代蠡測。中國語文,5
  78. 劉堅編、蔣紹愚編(1990)。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商務印書館。
  79. 潘亮(2005)。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學位。
  80. 蔣紹愚(2005)。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81. 蔣紹愚譯、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歴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82. 鄭良樹(1984)。續偽書通考。臺灣學生書局。
  83. 鄭良樹(1986)。古籍辨偽學。臺灣學生書局。
  84. 鄧瑞全編、王冠英編(1998)。中國僞書綜考。黃山書社。
  85. 魏培泉(1991)。論用虛詞考訂《焦仲卿妻》詩寫作年代的若干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3)
  86. 顧頡剛編(1982)。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87. 權光鎬(2002)。從語言文字方面看《列子》真偽問題─對《列子》是魏晉人偽作觀點的質疑。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