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司馬光《投壺新格》之義理內涵

并列篇名

The Theory about Inheritance of "Tou Hu Sing Guang"

作者

何儒育(Ru-Yu He)

关键词

投壺 ; 投壺新格 ; 投壺之道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3期(2012 / 12 / 16)

页次

49 - 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投壺新格》為除大小戴《禮》所載〈投壺〉專篇以外,現存最早且完整之投壺專著,然近五十年(1960-2012)兩岸學界皆未出現《投壺新格》之研究專文,且論述莫衷一是,故本文旨在考證司馬光《投壺新格》版本,並勾勒其歸本於道德修養與實踐之義理內涵,考察其計分方式如何繼承並深化《禮記》觀德精神,由漢魏六朝所發展的投壺勢之道德解釋,體現「治心之道」的修養與實踐,使「投壺」兼合德藝,成為由「藝」歸於「道」的道德實踐途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七十.投壺新格.序》,頁716、715、714
  2.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答韓秉國書》,頁606
  3. 附圖三:明陶宗儀《說郛.卷一百一上.投壺新格》,清順治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今藏國家圖書館
  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射義》,頁1014
  5. 〔唐〕李延壽:《北史.百濟列傳.牟羅國》,頁3119
  6. 附圖四:宋司馬光《司馬太師溫國文正公傳家集》,明刊黑口十行本微卷,今藏故宮博物院
  7. 〔宋〕司馬光:《易說.卷二.復卦.初九.象注》,頁27
  8. 〔宋〕司馬光:《易說.卷二.復卦.六三.象注》,頁27
  9.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四.才德論》,頁625
  10.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五.四豪論》,頁629
  11. 附圖一:南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卷四十二.投壺格》,元刻本微捲,原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資料編號031.85/3626
  12. 〔宋〕司馬光:《易說.蠱卦.卦辭注》
  13.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九.呂獻可奏章集序》,頁669
  14.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五.賈生論》,頁632
  15.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七十.投壺新格》,頁715
  16. 〔宋〕司馬光《投壺新格》,〔明〕陶宗儀《說郛.卷一百一上》,清順治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今藏國家圖書館。
  17. 〔唐〕令胡德棻:《周書.異域列傳.百濟》,頁886
  18.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六.性辯》,頁643
  19.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四.中和論》,頁623、624
  20.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六十三.答韓秉國書》,頁605、606
  21.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注(1996)。顏式家訓集解.雜藝。北京:中華書局。
  22. 宋王闢之(1997)。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司馬光(1975)。易說.卷五.繫辭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宋司馬光(1978)。潛虛.體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25. 宋司馬光(1989)。投壺新格。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6. 宋黃伯思(2010)。東觀餘論.卷下.跋溫公新壺格七國戲二書後。北京:人民美術館。
  27. 明周履靖編(1969)。夷門廣牘.投壺儀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晉葛洪集、劉克任校(2001)。西京雜記校注.郭舍人投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清阮元校(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清紀昀編(2006)。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清葉德輝(1989)。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2. 漢司馬遷、唐張守節正義(1977)。史記.滑稽列傳。臺北:鼎文書局。
  33. 漢揚雄、漢司馬光注(1998)。太玄集注.大.次八。北京:中華書局。
  34. 張晶晶(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
  35. 麥金泰爾、宋繼杰譯(2003)。追尋美德─倫理學理論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
  36. 楊儒賓(1996)。儒家的身體觀.儒家身體的原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7. 源順(1977)。倭名類聚鈔.雜藝類。東京都:風間書房。
  38. 嚴可均(200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卷二十六。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