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義疏體談《儀禮疏》對體例發展的貢獻

并列篇名

On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Ritual Rules of "Yi Li Shu" from Yishu Form

作者

鄭雯馨(Wen-Shin Jeng)

关键词

義疏 ; 禮例 ; 賈公彥 ; 儀禮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4期(2013 / 03 / 16)

页次

1 - 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義疏體的角度,觀察賈公彥《儀禮疏》對禮例發展的貢獻,分作四點討論:首先,義疏體重視用辭解析,賈公彥承前人「周公制禮」的觀念,以禮儀規則的必然性,闡發省文、互見,從而復原儀節。其次,義疏體為經文分段、闡明章旨,有助於辨證禮節、括例。第三,義疏體以闡明傳注為目標之一,賈公彥闡明《儀禮注》的禮例,並提供佐證。第四,義疏體最終以「明經」為目標,賈公彥詮釋經文,不僅應用《儀禮注》的禮例,也闡發新條例。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詩‧唐風‧杕杜》(卷6-1,頁224)
  2. (1997)。儀禮鄭註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
  3. 宋朱熹(1996)。朱熹集。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4. 清皮錫瑞(2003)。經學通論‧三禮。北京:中華書局。
  5.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195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清胡培翬(1993)。儀禮正義‧聘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 清陳澧(1970)。東塾讀書記。臺北:廣文書局。
  8. 清淩廷堪(2002)。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9. 清淩廷堪(2002)。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0. 清黃以周(2007)。禮書通故‧食禮通故第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黃承吉(1967)。夢陔堂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2. 小南一郎編(2001)。中國の禮制と禮學。京都:朋友書店。
  13. 牟潤孫(2009)。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4. 林慶彰(1992)。兩漢章句之學重探。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
  15. 林慶彰(2012)。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
  16. 高橋忠彥(1983)。『儀禮疏』、『周禮疏』に於ける「省文」について。中哲文學會報,8,39-50。
  17. 張寶三(2001)。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注與疏之關係。「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8. 彭林(2012)。氏著: 〈論《儀禮》賈疏─以淩廷堪《禮經釋例》為中心〉,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2012年6月21日,發表於中國文哲所。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
  19. 劉昫(1985)。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0. 劉師培(1970)。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
  21. 歐陽修、宋祁(1976)。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2. 戴君仁(1974)。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韓愈(1973)。韓昌黎文全集。臺北:廣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