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明佛門解《莊》的發展脈絡-以釋德清到釋性通之師承考辨為例

并列篇名

The Progress of Buddhist Annotations on "Chuang-Tzu" in the Late Ming-Base on Shi De-Qing and Shi Xing-Tong

作者

李懿純(Yi-Chun Lee)

关键词

釋德清 ; 釋性通 ; 佛門解《莊》 ; 以佛解《莊》 ; 以道家解《莊》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7卷1期(2013 / 06 / 16)

页次

57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論晚明「佛門解《莊》」的發展脈絡,所選取的《莊子》注本乃是晚明注《莊》在思想義理上,判準較為一致,且內涵別具意義者。筆者以晚明四大師之一的釋德清,以及目前學界尚未留意的釋性通作為研究對象。希冀由此釐清一條晚明「佛門解《莊》」在複雜的三教思想、理學發展及社會變動等背景中,所呈現的師承內容,與注《莊》思想上的轉化意義。晚明注《莊》思想受到了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經濟、官學科舉、私學講學、三教融合等因素影響,使得晚明注《莊》朝向複雜且龐大的系統發展。而晚明佛門解《莊》,注者是否會因為身為佛門,而朝向「以佛解《莊》」之角度進行註解?晚明注《莊》常駁雜儒、釋、道三教思想於其中,此乃《莊》注於三教氛圍中必然之發展,而佛門解《莊》應有其注《莊》立場上,以身為佛門而援用莊學之特殊性。然而,在釋德清與釋性通佛門注《莊》的師承脈絡與註解意義上,是否立場皆同?晚明「佛門解《莊》」,是否能透過釋德清與釋性通,有一發展脈絡?筆者首先探論釋德清生平分期,與生卒年不詳的釋性通,兩者在交遊、師承上之關連。其次,推論釋德清《莊子內七篇註》與釋性通《南華發覆》成書時間之先後,藉以考辨、確認兩書之思想傳承。最後,再總述兩書在晚明「佛門解《莊》」發展上之脈絡,以及兩者在注《莊》上之意義。如此之論述,將可以釋德清與釋性通二人為例,作為解讀晚明佛門解《莊》的一條線索,從而為晚明佛門解《莊》乃至三教之糾葛,釐清一條清楚的師承關係及發展脈絡。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廖肇亨(2010)。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由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7,54-56。
    連結:
  2. 〈送徐吏部江上遇雨宿冥州〉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一》,頁24。
  3. 〈寄如安兄其二〉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十九》,頁12。
  4. 〈山口鎮〉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八》,頁22。
  5. 〈過於菴〉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八》,頁22。
  6. 〈松下歌〉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一》,頁24-25。
  7. 〈京口早發〉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三》,頁11。
  8. 連師清吉翻譯荒木見悟〈憨山德清の思想〉此篇文章之手稿,頁1-2。
  9. 〈送友〉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三》,頁11。
  10. 〈寄如安兄〉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十九》,頁12。
  11. 裘樟鑫:〈嘉興的詩僧,嘉興的僧詩〉,《嘉興日報》2009 年7 月23 日。
  12. 〈宿觀音山遲陶文學不至〉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三》,頁11。
  13.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卷四百九》,頁6。
  14.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八》,頁8。
  15. 〈為聊齋主人賦〉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三》,頁33。
  16.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明詩‧卷一百十五》,頁2
  17. 〈秋日江上留別李長蘅〉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一》,頁24。
  18. 如愚〈贈蘊輝(氵通)公〉《古今禪藻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卷二十一》,頁23。
  1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古今禪藻集‧提要》,頁1。
  21. Hsu, Sung-peng(1979).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2. 方勇(2008)。莊學史略。成都:巴蜀書社。
  23. 王紅蕾(2007)。憨山德清注《莊》動機與年代考。北方論叢,2007(2),32-35。
  24. 江燦騰(1990)。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爭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5. 李懿純(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26. 李懿純(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7. 荒木見悟(1984)。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社。
  28. 荒木見悟(1980)。憨山德清の思想。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集,廣島:
  29. 陳永革(2009)。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0. 陸西星(2010)。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
  31. 黃紅兵(2010)。釋德清和釋性通二人的莊學思想及其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5(3),116。
  32. 楊文會(1972)。南華經發隱。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福善日錄、通炯編輯(2000)。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福善日錄、通炯編輯(2000)。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5. 福善日錄、通炯編輯(2000)。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6. 福善日錄、通炯編輯(2000)。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7. 福善記錄、福徵述疏(1998)。憨山大師年譜疏註。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38. 劉海濤(2008)。憨山德清注《莊》時間相關問題再論─兼與王紅蕾博士商榷。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23-26。
  39. 劉海濤(2009)。《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明代《莊子》書目匡補。圖書館雜誌(文史天地),2009(5),66。
  40. 蔡金昌(2006)。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41. 嚴靈峰(1975)。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42. 蘇曉旭(2010)。《南華發覆》與《莊子內篇注》釋義比較及成書年代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7(3),29。
  43. 釋性通(1975)。南華發覆。臺北:藝文印書館。
  44. 釋德清(1996)。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附觀老莊影響論一名三教源流異同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