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早期中國醫學代表著作考察

并列篇名

A Review on th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edical Books in Early China

DOI

10.6203/BQ.2014.12.48.3.05

作者

趙容俊(Yong-Jun Cho)

关键词

秦漢時期 ; 中國醫學 ;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 傷寒雜病論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48卷3期(2014 / 12 / 16)

页次

73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論點,是運用早期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的記載,簡介秦漢時期中國醫學代表著作,並審視有何特徵。中國古代時期,醫雖已確有專門化、職業化的性質,然而在古代社會中,仍未盡脫離古人巫醫之思想。換言之,於古代社會,此種專業醫療治病的知識,與迷信治療的方法常交織一繫,遂成為古代巫者擔當的重要職責之一。由此亦可知,以巫術之法療疾的情形,尚普遍存在於古代社會之中。因此,中國古代的醫療知識,仍然處於中國醫學的萌芽狀態,古樸幼稚,科學與謬誤參半,與巫教信仰交織一繫。即使如此,至於秦漢時期,中國醫學基礎理論逐漸確立,即經脈學說、臟腑學說、本草之學、針灸療法、養生之論等,便迎來中國醫學的蓬勃發展。因此,本文主要以此時出現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的中國醫學代表著作為主,則考察與簡介其內容。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神農本草經》(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卷3,〈桃核仁〉,頁127
  4.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神農本草經》(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卷1,〈人參〉,頁12
  5.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神農本草經》(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卷3,〈郁李仁〉,頁116-117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神農本草經》(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卷1,〈丹沙(砂)〉,頁3-4
  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梁陶弘景編、尚志鈞輯校、尚元勝輯校(1994)。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0.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0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漢張機仲景述、羅哲初手抄(1980)。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
  12. 山田慶兒、廖育群編譯、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
  13. 朱天順(1982)。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秦恩甲(1987)。建安、建寧辨。中華醫史雜誌,1987(2),封3。
  15. 馬繼興(2005)。出土亡佚古醫籍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16. 馬繼興編(1988)。敦煌古醫籍考釋。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7. 張麗君(1997)。《五十二病方》祝由之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997(3),144-147。
  18.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19. 裘沛然編(2002)。中國醫籍大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 趙璞珊(1983)。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
  21. 劉文典、馮逸點校、喬華點校(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2. 盧嘉錫編、廖育群(1998)。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