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年來楊慎研究述評及展望

并列篇名

Review and prospect on Yang Shen in the Past Ten Years

作者

朱仙林(Zhu, Xian-lin)

关键词

楊慎 ; 學術史 ; 研究現狀 ; 研究展望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1卷3期(2017 / 12 / 16)

页次

51 - 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十年來,楊慎研究達到全新高度,特別是文學等領域的研究更是取得不俗成績。但成績的背後,因研究模式和闡釋手段的過度單一,也存在不少問題值得反思。隨著楊慎研究趨勢的逐漸轉變,運用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來從事相關研究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即以區別於傳統解釋模式的群體分析和文本闡釋為指引,以楊慎與中晚明考據學群體的多元互動關係為例,就楊慎學術研究的新趨向試作探討。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徐光台(2007)。西學傳入與明末自然知識考據學:以熊明遇論冰雹生成為例。清華學報,新37(1)
    連結:
  2. 簡恩定(2010)。楊慎《杜詩選》評述。東吳中文學報,20
    連結:
  3. (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4.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44 年)。
  5. 明李贄(1974)。焚書。北京:中華書局。
  6. 明胡應麟(1958)。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
  7. 明許學夷(1987)。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 亢學軍(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蘇州大學。
  9. 王大厚(2008)。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大淳(2013)。丹鉛總錄箋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1. 王永波(2012)。《升庵文集》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6)
  12. 王亦旻(2010)。楊慎《行書禹碑考證卷》真偽考辨及文獻價值。文物,2010(5)
  13. 王鐿容(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14. 付建榮(2012)。楊慎《俗言》成書考。圖書館雜誌,2012(3)
  15. 田勤耘、牟哲勤(2013)。楊慎「封建論」發微。湖北社會科學,2013(9)
  16. 白建忠(2013)。楊慎的杜詩學。杜甫研究學刊,2013(4)
  17. 白建忠(2009)。楊慎文章學探要。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8. 皮曉霞(2015)。楊慎的編輯思想及其在中國古籍編撰史上的地位。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5)
  19. 安琪(2014)。在邊疆書寫歷史:楊慎兩部滇史中的雲南神話敘事。雲南社會科學,2014(1)
  20. 朱仙林(2018)。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補─以2005-2016 年中國大陸地區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1. 朱志先(2011)。張燧《千百年眼》因襲楊慎《升庵集》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1)
  22. 朱志遠(2016)。萬曆本《百琲明珠》非偽作辨考─兼論楊慎《詞品》與《百琲明珠》的承傳關係。文獻,2016(1)
  23. 朱國偉(2012)。「《漢雜事秘辛》明楊慎作偽說」考辨。明清小說研究,2012(3)
  24. 余英時(2008)。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
  25. 呂紅光(2017)。《楊升庵年譜》補正─以新發現的哈佛大學藏書館資料為依據。浙江樹人大學學報,17(2)
  26. 呂斌(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南京大學。
  27. 呂斌(2010)。明代博學思潮與文論─以楊慎為例的考察。文學評論,2010(1)
  28. 李宇舟(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南大學。
  29. 李勤合(2005)。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2)
  30. 李曉宇(2016)。楊慎與明代巴蜀史學的博雅考據之風。蜀學,成都:
  31. 周雪根(2016)。楊慎卒年卒地再證。貴州文史叢刊,2016(3)
  32. 岳淑珍(2013)。楊慎詞品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3. 林慶彰(1986)。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林慶彰編、賈順先編(1992)。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5. 林慶彰、賈順先(1992)。楊慎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
  36. 侯美珍(1995)。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2)
  37. 姜曉霞(2015)。楊慎與楊門諸子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8. 胡元翎、張笑雷(2011)。論楊慎詞曲的「互融」「互異」兼及「明詞曲化」的研究理路。文學評論,2011(5)
  39. 倪宗新(2013)。楊升庵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40. 孫欽善(1994)。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41. 袁輝(2013)。「承」「變」之道與學詩之法─楊慎論唐詩與六朝詩歌文本關係的批評史意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42. 高小慧(2013)。楊慎《升庵詩話》及其考據詩學。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43. 高小慧(2013)。楊慎《升庵詩話》及其考據詩學。鄭州大學學報,2013(4)
  44. 高小慧(2010)。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張仲謀(2008)。楊慎《詞品》因襲前人著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4)
  46. 張仲謀(2002)。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7. 張宏生(2008)。楊慎詞學與《草堂詩餘》。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8. 張祝平(2011)。楊慎、顧炎武考據學對貶宋論的推衍。廣西社會科學,2011(1)
  49. 張增祺(1980)。有關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昆明師院學報,1980(1)
  50. 梁啟超(1998)。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許如蘋(2007)。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現況述要。書目季刊,41(3)
  52. 郭素紅(2009)。論明中期經學對宋學的反動─以楊慎對經學的闡釋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53. 郭素紅(2006)。論楊慎經學詮釋的特點。蘭州學刊,2006(10)
  54. 郭偉玲(2005)。楊慎與圖書編撰學。四川圖書館學報,2005(4)
  55. 郭康松(2008)。論楊慎對明清考據學的貢獻。歷史文獻研究,27
  56. 楊釗(2014)。楊慎與劉大謨交遊考。中華文化論壇,2014(12)
  57. 楊釗(2010)。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
  58. 楊釗(2008)。楊慎〈明故待封君南潀張公墓誌銘〉考。文獻,2008(4)
  59. 楊釗(2014)。楊慎、曾璵交遊考。文藝評論,2014(4)
  60. 楊釗(2008)。楊慎張佳胤交遊考。北方論叢,2008(2)
  61. 楊緒敏(2004)。明代求實思潮的興起與考據學的成就及影響。江蘇社會科學,2004(4)
  62. 董運來(2006)。楊慎卒年卒地新考。圖書館雜誌,2006(6)
  63. 雷磊(2007)。楊慎古音學源流考辨。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64. 雷磊(2006)。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5. 雷磊、陳光明(2007)。論楊慎詩歌創作的師法歷程與風格趣向。文學遺產,2007(4)
  66. 蒙文通(1995)。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書社。
  67. 趙永康(2014)。《楊慎廿一史彈詞》考─兼析版本源流與蜀中流布。中華文化論壇,2014(12)
  68. 趙樹廷(2008)。心學的絕唱,實學的序曲─焦竑學術遞嬗的個案探析。山東大學學報,2008(1)
  69. 劉輝亮(2015)。楊慎與李元陽交遊考。文藝評論,2015(12)
  70. 劉輝亮(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西華師範大學。
  71. 蔣乾(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南大學。
  72. 蔣懷洲編(2014)。楊慎傳。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73. 鄭伊庭(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4. 鄧新躍(2007)。楊慎卒年新考。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75. 錢穆(2011)。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76. 韓慧清(2015)。楊慎的文獻學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學刊,2015(10)
  77. 豐家驊(1998)。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78. 豐家驊(2006)。楊慎卒年卒地新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2)
  79. 羅超華(2015)。楊慎《全蜀藝文志》版本及流傳考略。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