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五四」的史實建構與語境還原-論周策縱的五四運動研究兼評林毓生、秦暉諸先生之說
|
并列篇名
|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May Fourth" and the reduction of context - Comment on ZhouCeZong The May Fourth Research on Lin Yusheng, Qin Hui said this
|
DOI
|
10.6203/BQ.201809_52(2).0005
|
作者
|
王琛(Wang, Chen)
|
关键词
|
周策縱 ; 五四新文化運動 ; 還原語境 ; 重建史實
|
期刊名称
|
書目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2卷2期(2018 / 09 / 16)
|
页次
|
71
-
9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周策縱先生是海內外學術界研究五四運動最早的學者之一。其研究全面勾勒出五四運動的過程,包括運動的歷史背景、政治狀況、社會組織、領導者與參加運動的各界人物等等。認為五四運動不僅僅是一場思想革命,也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社會政治運動。除了全面、綜合、多層次特點之外,也有所側重,即對思想層面花費的筆墨較多。另外,周策縱先生的研究不是就事論事,不是只講五四這幾年的歷史,而是將視野放寬,把五四運動放到中國歷史的長河和世界文明的演進中加以考察。此外其研究在很多問題上如對各派觀點的評價、史料運用、對五四運動再評價、對新觀點的回應都能持客觀的立場,儘量不摻入主觀因素。他在研究「五四」時就立下兩條治史原則:一是臨文不諱,秉筆直書;二是不求寵於當時,卻待瞭解於後世。研究方法上,則是描述記錄五四的史實,詳細地檢討其流變和效應。史觀上,是採用多元化史觀,注重分析當時的社會思潮,不同於內地主流的唯物史觀。史料收集上,用力深厚,直接間接、多多少少檢閱六七百種。這種對史實的重建,無疑是五四運動研究的基礎,也讓近年來許多關於「五四」研究的所謂的新觀點不攻自破。當然,在某些問題上認識得不夠深入,對一些新觀點回應不夠到位,也使得其研究有進一步拓展的餘地。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
参考文献
|
-
(2014).文史雜談.北京:世界圖書公司出版社.
-
水如(編)(1987).陳獨秀書信集.北京:新華出版社.
-
王涅:〈時局對於青年之教訓〉,《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6),卷2 號1,頁95。
-
余英時(2005).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店.
-
余英時(2005).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三聯書店.
-
余英時(1992)。再論中國現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答姜義華先生。二十一世紀,1992(4),134-149。
-
吳曉明(選編)(1994).德賽二先生與社會主義:陳獨秀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
-
李世濤(編)(1999).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
李良玉(1999)。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全盤反傳統問題─兼與林毓生先生商榷。南京大學學報,1999(2),5-14。
-
李新宇(2004)。重評五四啟蒙運動三題─兼評李澤厚諸先生之說。文史哲,2004(4),56。
-
李新宇(2004)。五四:「借思想文化解決問題」的是與非。南開學報,2004(5),55。
-
沈雁冰:〈佩服與崇拜〉,《時事新報‧學燈》1920 年1 月25 日,4張1 版。
-
周月峰(2017)。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次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中共黨史研究,2017(5),45-51。
-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
-
周策縱(1977).棄園文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周策縱(2005).周策縱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周策縱,陳永明(譯)(1999).五四運動史.長沙:嶽麓書社.
-
林毓生,穆善培(譯)(1986).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
金觀濤,劉青峰(2011).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北京:法律出版社.
-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8),卷4 號6,頁504
-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8),卷4 號6,頁500-501
-
唐寶林(2014).陳獨秀全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秦暉(2015)。新文化運動的主調及所謂被「壓倒」問題─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下)。探索與爭鳴,2015(10),165。
-
秦暉(2015)。兩次啟蒙的切換與「日本式自由主義」的影響─新文化運動百年祭(二)。二十一世紀,2015(10),32-50。
-
秦暉(2013).共同的底線.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
秦暉(2015)。新文化運動的主調及所謂被「壓倒」問題─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上)。探索與爭鳴,2015(9),124。
-
秦暉(2015).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北京:群言出版社.
-
記者:〈新青年‧通信〉,《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6),卷2 號1,頁101。
-
馬佳(2013)。兩種視野下的五四運動。華中人文論叢,2013(1),127。
-
馬勇:《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歧路:國民性的改造》,2017 年5 月31 日,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4528.html。
-
高一涵:〈非君師主義〉,《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8),卷5 號6,頁552。
-
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自覺〉,李亦民:〈人生唯一之目的〉,《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5),卷1 號2,頁88。
-
商昌寶(2016)。五四新文化運動批錯對象喊錯口號了嗎─與秦暉先生的商榷。東嶽論叢,2016(8),86。
-
張福建(2003)。文明的提升與沉淪:彌爾、嚴復與史華茲。開放時代,2003(2),79。
-
梁啟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論〉,《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上海:中華書局,1936),頁58。
-
梁啟超:〈愛國論〉,《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上海:中華書局,1936),頁69。
-
郭嵩燾(1994).使西紀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
陳平原(2010).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獨秀(1984).陳獨秀文章選編(下).北京:三聯書店.
-
陳獨秀:〈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7),卷3 號2,頁3。
-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麼〉,《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20),卷7 號5,頁55-89。
-
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5),卷1 號4,頁49。
-
陳獨秀:〈基督教與中國人〉,《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20),卷7 號3,頁18。
-
陳獨秀:〈隨感錄(七十一)〉,《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9),卷2 號1,頁117。
-
陳獨秀:〈愛國心與自覺心〉,《甲寅雜誌》卷1 號4,1914 年11 月10 日。
-
傅斯年(1986)。新潮之回顧與前瞻。新潮,2(1),204-205。
-
彭明(1984).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劉作忠:《浮海著禁書─周策縱和《五四運動史》》,2014 年11 月24 日,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663.html。
-
劉作忠(1998)。「五四」是上兩代人的資產─周策縱教授訪談錄。黨史縱橫,1998(5),77。
-
歐陽哲生(2012).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蔣夢麟:〈個性主義與個人主義〉,《教育雜誌》(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卷11 號2。
-
鄭大華(1992)。五四是「全盤性的反傳統運動」嗎─兼與林毓生教授商榷。求索,1992(4),110-115。
-
鄭大華(2006).民國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瞿駿(2017).天下為學術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與文化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瞿駿(2017)。老新黨與新文化:五四大風籠罩下的地方讀書人。南京大學學報,2017(1),79-81。
-
羅志田(2017)。無共識的共論:五四後關於東西與世界的文化辨析。清華大學學報,2017(4),67-72。
-
羅志田(2017)。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近代史研究,2017(3),4-27。
-
羅志田(2006).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譚嗣同(1994).仁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