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嘉道時期掌故著述的叢出現象
|
并列篇名
|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great works of anecdotes during Jiaqing and Daoguang of the Qing dynasty
|
DOI
|
10.6203/BQ.202003_53(4).0003
|
作者
|
劉國宣(Liu, Guo-xuan)
|
关键词
|
掌故著述 ; 清史稿.藝文志 ; 清代學術 ; 史學經世
|
期刊名称
|
書目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3卷4期(2020 / 03 / 16)
|
页次
|
39
-
5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考察《清史稿.藝文志》史部雜史類、子部雜家類的著錄情況,可以使清代嘉慶、道光之際掌故著述叢出的學術現象得到集中而清晰的反映。掌故著述的興衰,取決於政治、學術的交互作用。編撰掌故,是學者在時會轉移、學術嬗變的歷史背景下自覺進行的著述活動,有裨於著史傳統的復興,表現出撰述者的現實關懷與經世意識。這一現象實為晚清史學經世思潮的序曲。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
参考文献
|
-
(宋)鄭樵,王樹民(點校)(1995).通志二十略‧校讎略.北京:中華書局.
-
(唐)魏徵(2011).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
〔清〕丁晏:〈周先生傳〉,《頤志齋文集》(上海圖書館藏民國三十八年〔1949〕丁步坤鉛印本),卷9。
-
(清)文廷式(1993).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
-
〔清〕毛嶽生:〈繹志序〉,載胡承諾《繹志》卷首,《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頁1-2。
-
(清)王鳴盛(2013).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朱一新(2000).無邪堂答問.北京:中華書局.
-
(清)江藩,鍾哲(整理)(1983).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
-
(清)李慈銘(2006).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咸豐十年十二月十五日」條(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影印稿本,第十冊),頁53A。
-
〔清〕沈垚:〈與孫愈愚〉,《落帆樓文集》(清咸豐八年〔1858〕吳興劉氏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卷8。
-
(清)昭槤(1980).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
(清)張維屏(1985).國朝詩人徵略.臺北:明文書局.
-
〔清〕陶煦:《周莊鎮志》(清光緒八年刻本),卷6。
-
(清)黃宗羲(1986).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清)錢泳(1979).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內藤湖南,馬彪(譯)(2008).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牟潤孫(2009).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
-
何冠彪(1998)。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1)
-
余英時(2005).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
-
杜維運(2010).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
周濟(1781-1839),〈自序〉《晉略》卷首,《四部備要》本。
-
孟森(2006).心史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
胡思敬(1997).國聞備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徐世昌(編),沈芝盈(點校),梁運華(點校)(2008).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
徐亮工(編校)(200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啟超(1998).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陳智超(編注)(1990).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傅傑(編校)(2008).王國維論學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
傅斯年:〈中、西史學觀點之變遷〉(未刊稿),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傅斯年檔案」。
-
黃濬(2008).花隨人聖庵摭憶.北京:中華書局.
-
蒙默(編)(2006).蒙文通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趙爾巽(197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
劉國宣(2017)。昭槤的史學實踐與理學宗尚。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學刊,17,124-129。
-
錢穆(1996).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
羅志田(2013).經典淡出之後: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羅志田(2012)。學術史:學人的隱去與回歸。讀書,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