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史記.三王世家》封策書問題志疑

并列篇名

On the Issue of Appointment Books in The Hereditary House of Three Lords of Shiji

DOI

10.6203/BQ.202209_56(2).0004

作者

王楚(Wang, Chu)

关键词

史記 ; 三王世家 ; 封策書 ; 漢武帝 ; 文書制度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6卷2期(2022 / 09 / 16)

页次

57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史記》中〈三王世家〉一篇在內容和創作意圖上面存在不少疑點,問題的核心就在三王的封策書。司馬遷作〈三王世家〉時原本未收三王封策書,乃是褚少孫後來補錄。褚少孫將三封文書按照三王德行從優至劣排序,並加以解說,意圖將三王封策書塑造為具有預言色彩的高深文本。褚少孫自稱抄錄「真草詔書」,意謂他抄錄了兩種書體的封策書:一為篆書原式,一為隸書釋文。至於司馬遷設置〈三王世家〉的意圖,並非批評漢武帝與冊封之事,而是以肯定群臣請求冊封的「文辭」為主。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晉書》卷十五〈地理志下‧徐州〉,頁 451。
  2. 《戰國策集注匯考》卷十一〈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鮑彪《注》,頁 593-594。
  3. 《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頁 2005。
  4. (2013).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刪取其要,歸正道而論之。」頁 3043。
  6. 《史記》卷五九〈五宗世家‧太史公曰〉,頁 2104、2094。
  7. 《史記》卷一百二十〈汲鄭列傳〉,頁 3106。
  8. 《說文解字注》卷十三上〈糸部〉:「編,次簡也。」頁 658。
  9.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史記》卷六十,頁 2107、2114-2115。
  11. 《尚書注疏》卷二〈堯典〉,孔《疏》,頁 20。
  12. 《史記》卷一三〇,頁 3312、3297。
  13.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列傳〉:「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頁 2851
  16.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褚先生曰〉,頁 3209。
  18. 《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頁 3297。
  19. 《史記》卷十三〈三代世表〉附褚先生答張夫子語,褚生大肆褒贊霍光先世之德,並引《黃帝終始傳》證其當「持天下之政」,亦自稱「此可為博聞遠見者言,固難為淺聞者說也」(頁507)。
  20. 《後漢書》卷三二〈朱浮傳〉:「茍求長短,求媚上意。」頁 1142。
  21. (200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3),334-349。
  22.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頁 2260-2262。
  24.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頁 803。
  26. 《漢書》卷六〈武帝紀〉,顏《注》引服虔語,頁 180。
  27. 《史記》卷一二八〈龜策列傳‧褚先生曰〉,頁 3225。
  28. 《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廣陵厲王胥傳〉,頁 2762、2752、2758、2751。
  29.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顏《注》引蔡邕云:「漢制:皇子封為王,其實諸侯也。週末諸侯或稱王,漢天子自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也。」頁 741。
  30. 《說文解字注》卷二下〈冊部〉,頁 85。
  31.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歐陽生傳〉,頁 3063。
  34. 《史記考要》,第四冊,頁 777、805
  35. 《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頁 2056
  36. (200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7. 《史記》卷一三〇,頁 3312。
  38.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云。」頁 2349
  39. 《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頁 2082。
  40. 《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傳〉,頁 2419、2422、24263410。
  41. 大庭脩,林劍鳴(譯)(1991).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07).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4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80).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
  44. 王國維(2011).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5. 王國維(1959).觀堂集林(附別集).北京:中華書局.
  46. 王鳴盛(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
  47. 王鳴盛(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
  48. 司馬彪《續漢志》卷四〈禮儀志上〉,劉昭《注補》引謝沈《後漢書》,《後漢書》,頁 3101。
  49. 司馬遷,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50. 白川靜(2008).白川靜著作集‧別卷.東京:平凡社.
  51. 向宗魯(1987).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52. 余嘉錫(1963).余嘉錫論學雜.北京:中華書局.
  53. 呂世浩(2000)。三王與文辭─《史記‧三王世家》析論。燕京學報,2000(9),16+23-32。
  54. 呂思勉(2009).文字學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呂祖謙,黃靈庚(編)(2008).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6. 李孝定(編述)(1982).甲骨文字集釋.
  57. 李昉(1993).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8.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59. 房玄齡(1996).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60. 柯維騏,淩穉隆(輯校),李光縉(增補)(1998).史記評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61. 段玉裁(2006).說文解字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62. 范曄,李賢(註)(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3. 唐蘭(2015).唐蘭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徐中舒(1998).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
  65. 班固,顏師古(註)(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6. 班固,顏師古(註)(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7. 馬孟龍(2021).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高亨,董治安(整理)(1989).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69. 張大可(2011).史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70. 張璐(2016)。西北師範大學。
  71. 梁玉繩(1981).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72. 郭沫若(編)(1982).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73. 陳壽,裴松之(註)(195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74. 楊寬(2016).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5. 董作賓(1977).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76. 劉咸炘(2007)。太史公書知意。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上),桂林:
  77. 諸祖耿(2008).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南京:鳳凰出版社.
  78. 謝沈《後漢書》,《後漢書》,頁 3101。
  79. 瀧川龜太郎(1972).史記會註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80. 嚴可均(編)(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81. 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82. 顧炎武(1979).原鈔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