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左傳》與《史記.楚世家》異同考-以「德」及「天命」為例

并列篇名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Zuo Zhuan and House of Chu in Shiji: Using "Virtue" and "Fate" as Examples

DOI

10.6203/BQ.202212_56(3).0003

作者

何國誠(Ho, Kwok-shing)

关键词

史記 ; 左傳 ; 國語 ; 楚世家 ; 互見法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6卷3期(2022 / 12 / 16)

页次

25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史遷撰作春秋時期歷史之主要材料來源為《左傳》,〈楚世家〉亦然。但〈楚世家〉未詳細載錄所有《左傳》的楚國史料,篩選的重要標準是〈楚世家〉主題-「德」。〈楚世家〉中歷史的發展-如國君個人遭遇、國勢的強盛-都與德密切關連。又〈楚世家〉與《左傳》屢談及「天命」,兩書中德與天命關係密切。縱觀《左》、《史》全書,天命歸於何人,德與神異都是當中重要因素,但〈楚世家〉以德作主題的背景下,其對天命所歸的論述多以德作準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李隆獻(2013)。從敘事學角度論《春秋》三《傳》中魯隱公的特殊形象。東華漢學,18,98+107+119-120。
    連結:
  2. 《漢典》:〈報應的解釋〉,https://www.zdic.net/hans/%E5%A0%B1%E6%87%89(2019 年 12 月 25 日瀏覽)。
  3. (西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4.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5. (東漢)許慎(196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6. (清)吳見思,(清)李景星(2008).史記論文史記評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 《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 《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197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王四達(2012)。「天命有德」:中國古代對政治合法性的探索及其歷史歸宿。哲學研究,2012(1),45。
  12. 王和(1984)。論《左傳》預言。史學月刊,6,13。
  13. 李偉泰(2010)。論司馬遷之「報應」思想─《史記》議論互補之一例。商洛司馬遷與《史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商洛:
  14. 沈玉成,劉寧(1992).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5.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6. 侯旭東(2015)。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中國社會科學,2015(4),180。
  17. 范文瀾(2002).范文瀾全集第 2 卷正史考略諸子略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8. 張大可(編),丁德科(編)(2015).史記論著集成第 11 卷史記文獻與編纂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9. 張瑞穗(2018).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
  20. 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1. 陳鴻超(2013)。長春,吉林大學。
  22. 馮永軒(1993).史記楚世家會注考證校補.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3. 楊伯峻(編)(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24. 蔣偉男(2019)。合肥,安徽大學。
  25. 韓兆琦(2000).史記題評.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羅新慧(2012)。周代天命觀念的發展與嬗變。歷史研究,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