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羅香林學術成果研究回顧與評述

并列篇名

A Review Article of Luo Xiangli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DOI

10.6203/BQ.202306_57(1).0007

作者

鄧家洋(Deng, Chia-yang)

关键词

生命史 ; 客家研究 ; 羅香林 ; 族譜 ; 研究回顧

期刊名称

書目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7卷1期(2023 / 06 / 16)

页次

109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客家研究的奠基者─羅香林,其為人稱道莫過於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書中所使用的材料、觀點皆深深影響遍布於中外客家人的集體認知,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基於此,本文以關於羅香林學術研究為題,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統整出其門生對羅香林一生的回顧與羅之書信、日記等材料,所藏於何處,以闡釋重要性與意義。第二、聚焦於近年學界對羅之學術觀點探討與提出評述。最後,試圖點出研究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何冠彪,劉詠聰(2006)。羅香林出生日期考辨。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35,217-218。
    連結:
  2. 吳憶雯(2017)。略論中國華南地區『客家意識』的型塑過程。中正歷史學刊,20,33-43。
    連結:
  3. 陳麗華(2011)。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 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41。
    連結:
  4. 黃秀政,李昭容,郭佳玲(2007)。羅香林與客家研究。興大歷史學報,18,291-314。
    連結:
  5. 王明珂(1981)。金田起義前的拜上帝會:兼論與天地會的關係。食貨月刊,11(9),18。
  6. 王東,楊揚(2019)。客家研究的知識譜系:從『地方性知識』到『客家學』。史林,3,117-132。
  7. 何冠彪(2008)。羅香林《廣東日報》的學術副刊〈文史〉:兼論最近的朱希祖著作目錄。書目季刊,42(1),95-117。
  8. 何冠彪(2007)。朱希祖擇羅香林為婿說獻疑。九州學林,5(2),146-147。
  9. 何廣棪(2021)。《羅香林論學書札》佚函之六:羅香林〈致錢思亮書〉、錢思亮〈復羅香林書〉。國文天地,431,106-107。
  10. 余偉雄(編)(1979).羅香林教授紀念集.香港:羅香林教授紀念集編輯委員會.
  11. 冷劍波(2007)。羅香林客家源流觀的再認識。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5(4),13-17。
  12. 吳羅瑜(2013)。回應何冠彪博士之〈朱希祖擇羅香林為婿說獻疑文〉。九州學林,214-217。
  13. 宋宇(2014)。廣西師範大學。
  14. 李志剛(2000)。羅香林教授在港對客家學之拓展及與客家社團之關係:紀念羅香林教授逝世二十週年。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5. 李昭醇(2009)。緣起。羅香林論學書札,廣州:
  16. 李娟娟(2019)。贛南師範大學。
  17. 周雪香(2007)。從客畲混化到『純粹自體』:羅香林客家源流觀的演變。貴州民族研究,27(3),85。
  18. 房學嘉(2007)。羅香林學術思想啟示與客家學研究實踐。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5),11-16。
  19. 林友蘭(1966)。羅香林教授的治學與著作。書目季刊,1(2),89-92。
  20.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1. 科大衛。補羅香林教授之有關新界大族研究。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
  22. 徐泓(2011).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3. 珠海文史研究所學會(1992)。羅香林教授著作目錄。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上),臺北:
  24. 馬楚堅(2009)。羅香林先生對漢學橋梁之築導及其麗澤。羅香林論學書札,廣州:
  25. 馬楚堅(編),楊小燕(編)(2006)。羅香林教授與香港史學:逝世二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香港:
  26. 高偉濃,王國強(2003)。羅香林對中外關係史和華僑史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5(5),108-116。
  27. 區志堅(2005)。香港成為國際漢學交往的橋樑:從乙堂問學書信看戰後羅香林與海外學人之交往。國際漢學論叢第二輯,臺北:
  28. 區志堅(2012)。原子活動與民族融合的觀點:羅香林《民族生存論》敘述客家民系的發展。多元視角下的客家地域文化,廣州:
  29. 區志堅(2018)。時代的抉擇:50 年代羅香林居港原因及其表述香港的地位。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7,187-190。
  30. 區志堅(2014)。客籍學人對香江華文學界的貢獻:羅香林執教香港大學中文系的辦學理念及實踐。客家研究輯刊,1,116。
  31. 區志堅(2006)。中外文化交融下香港文化之新運:羅香林教授中外文化交流的觀點。羅香林教授與香港史學:逝世二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香港:
  32. 區志堅(2017)。客家研究子承父業:羅香林對其父羅師楊的教導傳承與創新。客家研究輯刊,1,10+27。
  33. 區志堅,曾漢棠(1999)。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六種羅字特藏資料介紹。近代中國研究通訊,28,156-160。
  34. 區志堅,曾漢棠(2010)。從乙堂信札看羅香林與清華學人的交往。中國文明文化轉型的歷程,香港:
  35. 張英明(2008)。在『血統』與『文化』之間的權衡與折衝:羅香林與客家學。羅香林研究,廣州:
  36. 張容嘉(2018)。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37. 張應斌(2007)。客家研究的起源:從宋湘、黃遵憲到羅香林。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5),5-10。
  38. 張藝曦(2015)。從陳寅恪與羅香林的一段交涉看民初客家論述的形成。客家映臺灣:族群文化與客家認同,苗栗:
  39. 梁敏玲(2007)。清季民初一個粵東地方讀書人的歷程:以羅師楊(1866-1931)為個案。歷史人類學學刊,5(2),70-73+83。
  40. 陳世松(2007)。中國近代以來學術建構對客家研究的影響:以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為例。社會科學研究,6,164-165。
  41. 陳槃(1979)。羅元一香林教授誄。文藝復興月刊,102,30-32。
  42. 陳麗華(2018)。從臺灣『客家』到『中原客家』: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的淵源與轉變(1920-1980年代)。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臺北:
  43. 陳麗華(2015).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4. 程美寶(2008)。羅香林早年人種學與民族學的理念與實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8(6),82-93。
  45. 程美寶(2008)。羅香林與客家研究。客家研究輯刊,1,21-32。
  46. 馮建國(2022)。百餘年來中國民族史編法討論:從羅香林對王桐齡《中國民族史》的評論說起。民族研究,2022(1),135-136。
  47. 黃志繁(2007)。什麼是客家:以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2),90-96。
  48. 黃杰明(2005)。客家研究史略。中華文化論壇,3,61-65。
  49. 黃福鑾,蘇宗仁(1970)。羅香林教授略歷與著作年表。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香港:
  50. 楊長鎮(2008).從反抗到重建:國族重構下的臺灣族群運動.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51. 溫春香(2010)。學術與身分:羅香林對中國民族史的貢獻與啟示。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9),10-11。
  52. 廖慶六(2000)。羅香林與族譜學:中國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源流,18,20-21。
  53. 劉小艷(2010)。華東師範大學。
  54. 劉超(2005)。危機與認同:中國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本國史教科書為中心。安徽史學,2005(4),60-61。
  55. 劉德漢(1978)。中華民國文史界學人著作目錄:羅香林、李守孔。書目季刊,12(3),82-88。
  56. 潘光哲(2005)。詮釋『國父』:以羅香林的《家世源流考》為例。香港近代中國史學報,3,57-68。
  57. 鄧家洋。略論羅香林《民族生存論》的史料價值。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56-58。
  58. 鄧家洋(2022)。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
  59. 蕭文評(編)(2008).羅香林客家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60. 謝重光(2021)。客家源流研究評述。地方文化研究,51,1-3。
  61. 鍾俊崑(2019)。客家歷史源流評述與展望。地方文化研究,2,101-111。
  62. 羅文(2008)。羅香林教授撰修《客家研究導論》的過程。羅香林客家研究,廣州:
  63. 羅香林(1965).乙堂文存.香港:中國學社.
  64. 羅香林:〈廣東民族概論〉,《民俗》,63(北京,1929 年),頁 39-46。
  65. 羅香林(1977).乙堂文存續編.香港:中國學社.
  66. 羅敬之(2004).軒亭文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67. 羅敬之(1995).羅香林先生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
  68. 譚赤子(2016)。《崇正同人系譜》對《中國族譜研究》的啟示和影響。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