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考古遺址預測模型的案例

并列篇名

Using GIS to Establish a Predictive Model for Archaeolgical Sites : A Case Study

DOI

10.6152/jaa.2016.06.0002

作者

吳偉鴻(Ng-Wai Hung)

关键词

考古遺址預測模型 ; 考古敏感程度地圖 ; 專題圖層 ; 人地關係 ; 人我關係 ; archaeological site predictive model ; archaeological sensitive map ; thematic coverage ; man-land relationship ; man-man relationship

期刊名称

考古人類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84期(2016 / 06 / 01)

页次

39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考古遺址預測模型」是研究自然和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古人選擇其生活地點或聚落的方法之一。預測模型其實是一個假設,可以不斷被測試和驗證。遺址預測模型研究之基礎是聚落空間分佈和遺址資源域;在地理資訊系統支援下,預測模型有長足發展。古人選擇聚落或生活地點受制於自然與文化環境因素,如瞭解該等因素,則有利於考古學家研究哪裡是考古潛質地區。本文以香港高鐵工程為例,總結和討論考古調查如何應用遺址預測模型。以自然因素而言,選擇聚落或生活地點之重要決定因素有食物、淡水水源、、石材、地形、高程、土壤、風向和坐向等。在文化因素方面,則根據高鐵車廠內發現的明代聚落遺跡與深圳市西部大鵬半島明清村落進行對比研究,從而討論觀念系統如何影響人們選擇其聚落地點。

英文摘要

A predictive model for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a useful for the study of how natur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ffected the selection of living or settlement locations among ancient peoples. In fact, the model works as a testable and verifiable hypothesis. The predictive model has its roots in settlement spatial pattern and site catchment analysis and is greatly enhanced by GIS technology. Ancient people were closely tied to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by understanding these factors, archaeologists will be able to narrow their searches to potential archaeological sit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n application of GIS using an example of a site predictive model in a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Hong Kong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erms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pects such as food, fresh water, raw materials for stone artifacts, landscape, elevation, soil, and wind are regarded as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for ancient people when choosing their living or settlement locations. For cultural factor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comparison between existing Ming-Qing villages nearby and Ming Dynasty settlement remnants unearthed within the railway depot site to discuss how ideological systems affect settlement locat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委員會 年代不詳〈GIS在石窟寺的應用〉。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news_view.asp?newsid=2157,2013年9月13日上線。
  2. BRW, Inc. 1996. Draft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 Probability Predictive Model for identifying Archaeological Sites. Prepared for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aint Paul, MN..
  3.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2000 《香港西貢蠔涌考古搶救發掘報告》。香港特區政府檔案(未出版)。
  4. 明應檟(1991)。蒼梧總督軍門志。北京:全國圖書俗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5. 南朝宋范曄(1978)。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6. 清屈大均(1996)。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7. 戰國呂不韋(1954)。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
  8. Altschul, Jeffrey H.,Sebastian, Lynne,Heidelberg, Kurt(2004).Predictive Modeling in the Military Similar Goals, Divergent Path. Rio Rancho.New Mexico:SRI Foundation.
  9. Binford, Lewis Roberts、陳勝前譯(2013)。追尋人類的過去:解釋考古材料。上海:三聯書店。
  10. Box, Paul、胡明星譯、董衛譯(2001)。地理信息系統與文化資源管理:歷史遺產管理人員手冊。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1. Kuiper, James A.,Wescott, Konnie L.(1999).A GIS Approach for Predictive Prehistoric Locations.The 19th Annual ESRI User Conference,San Diego:
  12. Roper, Donna C.(1979).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Site Catchment Analysis: A Review.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2,119-140.
  13. Sharer, Robert J.,Ashmore, Wendy(2003).Archaeology: Discovering Our Past.Boston:McGraw-Hill.
  14. Trigger, Bruce G.、陳淳譯(2011)。時間與傳統:考古學解釋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5. Watson, Patty Jo,LeBlanc, Steven A.,Redman, Charles L.(1971).Explanation in Archaeology: An Explicitly Scientific Approach.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06)。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17. 中國銅鼓研究會(1988)。中國古代銅鼓。北京:文物出版社。
  18. 王魯民、喬訊翔(2008)。營造的智慧:深圳大鵬半島海濱傳統村落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 王雙懷(2002)。明代華南農業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0. 呂烈丹(2007)。香港史前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型態。考古,6,36-45。
  21. 李平日(1991)。六千年來珠海地理環境演變與古文化遺存。珠海考古發現與研究,廣州:
  22. 李浪林(2008)。香港沿海沙堤與煮鹽爐遺存的發現和研究。燕京學報,24,239-282。
  23. 香港地政總署(2006)。香港街2006。香港:香港特區政府。
  24. 香港歷史博物館(2005)。李鄭屋漢墓。香港:香港特區政府。
  25. 徐松石(1963)。粵江流域人民史。香港:世界書局。
  26. 高兵(1997)。時空解釋新手段:歐美考古GIS研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考古,7,89-95。
  27. 張一兵(2006)。深圳舊誌三種。深圳:海天出版社。
  28. 張一兵(1997)。深圳古代簡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29. 張一兵編注(2006)。深圳舊誌三種。深圳:海天出版社。
  30. 張立(2007)。城市遙感考古。上海:華東詩大學出版社。
  31. 張開廣編(2012)。考古地理信息系統:鄭州地區仰韶文化遺址空間分布模式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32. 張蘭生、萬修琦(2012)。中國古地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北京:科學出版社。
  33. 梁庚堯(2010)。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4. 熊仲卿(2011)。地理資訊系統在考古遺址管理與預測模型的應用及問題。文化資產保存學刊,8,4-19。
  35. 劉建國(2008)。考古測繪、遙感與GI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2013)。英德牛欄洞遺址:稻作起源與環境綜合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37. 賴進貴編(2008)。數位典藏地理資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38. 藍勇(2003)。中國歷史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9. 瀨川昌久(1999)。族譜:華男漢族的宗教、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