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海德格論道:一個文獻學之考察
|
并列篇名
|
A Philological Examination of Heidegger's Discussion of on Tao (Weg)
|
DOI
|
10.6431/TWJHSS.200406.0229
|
作者
|
賴賢宗(Shen-Chon Lai)
|
关键词
|
道 ; 海德格 ; 道家 ; 老子 ; Tao ; Heidegger ; Taoism ; Laotzu
|
期刊名称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42卷2期(2004 / 06 / 01)
|
页次
|
229
-
26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自1929年以後,海德格思想逐漸進入所謂的Kehre(轉折),而在其晚期思想中多次討論了道(Tao)和道家思想。本論文一一呈示海德格關於道的相關討論和道家思想,闡明其對於跨文化溝通的意義。本論文也反省中文世界、英文世界和德文世界關於海德格與道的相關學術討論。
|
英文摘要
|
Since 1929 there is a Kehre (turn) in Heidegger’s way of thinking on Being. Heidegger discusses Tao and Taoism several times in his late Thinking. This article exposits these Heidegger’s discussion on Tao and its meaning for th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This article examines also the investigations on the topic of Heidegger and Tao in Germany, Chinese, and English studie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海德格爾的思想之路。台北:仰哲出版社。
-
(1985)。蕭師毅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哲學與文化,156
-
(1966)。只有一個神能救我們:《明鏡》訪問記。
-
Chan Wing-cheuk(陳榮灼)(1986).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海德格與中國哲學).台北:
-
Cheng Chung-ying(成中英)(1984).Confucius, Heidegger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I Ching.
-
Chung-yung Chang(張鍾元)(1963).Creativity and Taoism.New York:Julia Press.
-
Chung-yung Chang(張鍾元)(1975).Tao: A New Way if Thinking. A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道:一條思想的新道路,道德經翻譯).New York:
-
Graham, Parkes(1987).海德格與亞洲思想(Heidegger and Asian Thought).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O. Pöggeler(1992).和海德格一起走新的道路(Neue Wege mit Heidegger).Freiburg/München:
-
Theodore Kisiel(1993).The Genesis of Heidegger's Being & Time(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形成).California:
-
比采特(H. W. Petzet)(1977).回憶海德格(Erinnerung an Martin Heidegger).Pfullingen:Neske.
-
成中英(1983).Metaphysics of Tao and Dialectics of Fa.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0(3),251-285.
-
成中英(1996)。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
-
成中英(1990)。知識與價值和諧-成中英新儒學編著輯要。
-
西谷啟治。海德格與日本。
-
宋祖良(1995).海德格爾與中國的老莊哲學.中國哲學史,3、4
-
李燕蕙Lee Yen-hui(2002)。第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
李燕蕙(Lee Yen-hui)(2001).Nähe und Ferne zwischen dem späten Heidegger und dem Taoismus(泰然任之與無為-晚期海德格哲學與道家思想之比較).Freiburg I, Br.
-
李燕蕙Lee Yen-hui(2003)。第四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
李燕蕙Lee Yen-hui(2003)。第三屆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
俞宣孟(1989)。現代西方的超越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姚治華(1994)。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
-
施瓦德勒(1995)。中國哲學史。
-
倪梁康。現象學在中國。
-
孫周興(1994)。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研究。
-
孫周興(2001)。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北京:東方出版社。
-
海德格.全集(Bremer und Freiburger Vorträge).Frankfurt:Vittorio Klostermann.
-
海德格(1997)。路標(Wegmarken)。台北:時報出版社。
-
海德格(1985).海德格全集(Gesamtausgabe).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
海德格(1957).同一與區別(Identitaet und Differenz).Pfullingen:Guenther Neske.
-
海德格(1959).在通用語言的道路上(Unterwegs zur Sprache).Pfullingen:Guenther Neske.
-
海德格(1978).演講與論文集(Vorträge und Aufsaetze).Pfuellingen:Neske.
-
海德格(O. Pöggeler)(1992).與海德格一起走的新的道路(Neue Wege mit Heidegger).
-
張世英(1999)。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北京:
-
張汝倫(1995)。海德格爾與現代哲學。
-
張志偉(2000)。德國哲學論叢。
-
張志偉(2002)。"白天看星星"-海德格爾對老莊的讀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4
-
張祥龍(1998)。海德格爾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
張祥龍(2001)。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香港:
-
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
-
張祥龍、賴賢宗(1998)。哲學與文化。台北:
-
梅耶(Reinhard May)(1989).東亞影響下的海德格(Ex oriente lux: Heideggers Werk unter ostasiatischem Einfluß).Stuttgart:
-
梅耶(Reinhard May),G. Parkes(1996).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 East Asian Influences on his Work(海德格思想的隱藏根源:東亞對他的思想的影響).New York:
-
陳嘉映(1995)。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
陳榮華(1992)。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
傅偉勳(1989)。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出版社。
-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
-
彭富春(2000)。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上海:三聯書店。
-
項退結(1989)。海德格。台北:東大圖書。
-
項退結(1970)。現代存在思想研究。台北:現代學苑月刊社。
-
黃文宏(2004)。五十年來臺灣人文學術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
葉秀山(1988)。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
葉秀山(2000)。葉秀山文集‧美學卷。重慶:
-
葉維廉(1992)。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
-
嘉達瑪(1983).海德格之路(Heideggers Wege).Tuebingen.
-
熊偉。《現代外國哲學論集》第二集。
-
熊偉。《現代外國哲學》第三集。
-
潘知常(2000)。中西比較美學論稿。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鄭家棟(2003)。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斳希平(1995)。海德格爾早期思想研究。
-
賴賢宗(2003)。人文集刊。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
-
賴賢宗(2003)。第一屆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
-
賴賢宗(2003)。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賴賢宗(2004)。海德格與禪:以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為主之在京都學派中的相關討論。
-
關子尹(Kwan Tze-wan)(1982).Die hermeneutische Phänomenologie und das Tautologische Denken Heideggers(詮釋學的現象學與海德格的同一性思想).Bonn:Bouvier.
-
辻村公一(Tsujimura Koichi),布赫若(Hartmut Buchner)(1958).牛及其牧者(Der Ochs und sein Hirte).Pfullingen:
|
被引用次数
|
-
賴錫三(2008)。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38(1),35-83。
-
鍾振宇(2008)。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Heidegger)與沃爾法特(Wohlfart)。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4,3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