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哈日到知日-以日本動畫文化為例
|
并列篇名
|
From Japan-crazy to Understanding Japanese Culture: Japanese Animation Culture as Explanation
|
DOI
|
10.6431/TWJHSS.200503.0025
|
作者
|
陳仲偉(Chung-Wei Chen)
|
关键词
|
哈日族 ; OTAKU ; 職人文化 ; Japan-crazy tribe or Japanophile ; OTAKU ; Shokunin culture
|
期刊名称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43卷1期(2005 / 03 / 01)
|
页次
|
25
-
7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哈日」,相信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現象或詞彙。近年來許多台灣人用日本商品、學說日語、讀日文書;日本,對台灣的影響力變得愈來愈重要。本文將試圖去解釋「什麼是哈日?哈日族想要什麼?」,並以日本動畫與動畫迷為核心,來探索日本「職人文化」的精神。職人文化正是作為我們理解日本文化核心的重要著眼點。我們將會發現日本動畫並不僅僅是流行文化,也是一種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範例。本文認為由日本動畫中誕生的一種特殊的動畫迷-「OTAKU」的精神對台灣的哈日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而這正是我們理解日本與哈日族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英文摘要
|
”Japan-crazy” is not stranger phenomenon or word for us. In recent years, many Taiwan people use Japanese commodities, learning Japanese and read Japanese books. Japan for Taiwanes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try to explain ”what is Japan-crazy?”, ”what they want?”, and focus on Japanese Animation and fans to find the spirit of ”Shokunin Culture.” We can find Shokunin Culture is the center of Japanese culture. We will find Japanese Animation not only a popular culture, but also a important example of Japanese culture. We will find a kind of special Japanese Animation fans ”OTAKU” is important to Japan-crazy tribe in Taiwan.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1999)。Time Express[中文解讀版]時代雜誌。
-
(2003)。Time Express[中文解讀版]時代雜誌。
-
Adorno, T. W.(1991).The Cultural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Routledge.
-
Appadurai, Arjun(1986).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enedict, Ruth、黃道琳(1991)。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台北:桂冠。
-
Bocock, Robert、張君玟、黃鵬仁(1995)。消費。台北:巨流。
-
Bouedieu, Pierre、Ioic Wacquant、李猛、李康(2004)。實踐與反思 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2)。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Kinsella, Sharon(2000).ADULT MANGA Culture and Power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Societ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Lent, John A.(1989).Handbook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Westport:Greenwood Press.
-
Poitras, Gilles(1999).The Anime Companion: What's Japanese in Japanese Animation.Berkeley:Stone Bridge Press.
-
Rauch, Jonathan、袁生、蔣珂(1994)。局外之國-日本心魂的探索。台北:錦繡。
-
Robertson, Roland、梁光嚴(2000)。全球化-社會理論與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Simon, Kichard Keller、關山(2001)。垃圾文化-通俗文化與偉大傳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エス・ビー・ビー編集部(2001)。「職人」伝えたい日本の"魂"。東京:三交社。
-
三谷一馬(2001)。江戶職人図聚。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
中島梓(1991)。ユ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不全症候群。東京:筱摩書房。
-
中沢新一(1989)。東洋の不思議な職人たち。東京:平凡社。
-
井戶理惠子(2001)。「職人」伝えたい日本の"魂"。東京:三交社。
-
日下公人、倪心一(1994)。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台北:錦繡。
-
日経BP社技術研究部(2000)。進化するアニメ・ビジネス。東京:日?BP社。
-
日経BP社技術研究部(1999)。アニメ・ビジネスガ変わる。東京:日?BP社。
-
王守華(1997)。神道思想研究的現代意義。日本學刊,39,75-91。
-
王勇(2001)。日本文化-模仿與創新的軌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尾高煌之助(2000)。新版-職人の世界‧工場の世界。東京:NTT出版。
-
李天鐸、何慧雯(200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
-
李天鐸、何慧雯(2002)。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
-
李文(1998)。溫柔化與幼稚化:我國學術界對日本文化的兩種誤讀。日本學刊,47,115-125。
-
李衣雲(1999)。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台北縣:新新聞。
-
李明璁(200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
-
李國慶(2001)。日本社會-結構特性與變遷軌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肖傳國(1997)。關於中日"家"的歷史考察。日本學刊,41,105-115。
-
尚會鵬(1993)。日本家元制度的特徵及其文化心理基礎。日本學刊,18,85-97。
-
岡田斗司夫(1997)。東大おたく学講座。東京:講談社。
-
岡田斗司夫(1996)。オタク学入門。東京:太田。
-
岩見和彥(1993)。青春の變貌-青年社会学のまなざし。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
-
岩見和彥(1993)。青春の變貌-青年社会学のまなざし。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
-
林瑞端(2001)。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
武安隆(1992)。試論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周期性。日本學刊,7,87-99。
-
武安隆(1993)。日本文化三題。日本學刊,15,56-66。
-
邱淑雯(2002)。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
-
夏目房之介(1999)。マンガ世界戦略。東京:小?館。
-
孫治平(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台北:唐山。
-
島田燁(1990)。日本人の職業倫理。東京:有斐閣。
-
徐佳馨(2002)。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
-
徐靜波(2000)。從近代食文化的流變看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折衷性。日本學刊,58,110-121。
-
高增杰(2001)。東亞文明撞擊-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徵。南寧:廣西教育出版局。
-
曹明正(2000)。日本影音文本的媒體再現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
梅悼忠夫(1986)。日本とは何か-近代日本文明の形成と發展。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
森川嘉一郎(2003)。趣都の誕生 萌える都市アキハバラ。東京:幻冬舍。
-
黃文雄(2001)。締造台灣的日本人。台北:一橋。
-
黃文雄(1992)。震盪世界的日本。台北:自立晚報。
-
楊永良(1999)。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光與影。台北:語橋文化出版社。
-
葉坦(1992)。日本文化深層結構研究。日本學刊,9,72-90。
-
鈴木章生(2003)。江戶の職人-その「枝」と「粋」な暮らし。東京:青春出版社。
-
趙培華(2001)。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79-111。
-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臺大社會學刊,28,189-228。
-
鄭秀娟(2002)。台湾の文化市場における「日本」の歷史的構築。思想,933,268-287。
-
蕭湘文(2001)。國中生漫畫識讀力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5,20-44。
-
遲恒昌(200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
|
被引用次数
|
-
岑學敏(2023)。士紳化以外:臺北大稻埕的文化經濟與舊城襲產再/創造。文化研究,37,57-102。
-
林麗娟(2007)。宮崎駿日本動畫作品賞析-以「神隱少女」為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293-319。
-
周明毅(2020)。從心理需求談動漫迷看動漫之動機。諮商與輔導,416,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