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
|
并列篇名
|
Hakka Image: The Myth of Don't Get Marry with Hakkanese Men
|
DOI
|
10.6431/TWJHSS.200506.0043
|
作者
|
張維安(Wei-An Chang);王雯君(Wen-Chun Wang)
|
关键词
|
客家意象 ; 客家男性 ; 族群婚配 ; Hakka image ; Hakkanese men ; intermarrage
|
期刊名称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43卷2期(2005 / 06 / 01)
|
页次
|
43
-
7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娶妻寧娶客家妹,嫁夫莫嫁客家郎」這是族群婚配議題中,時常被討論的客家意象。本文將針對「嫁夫莫嫁客家郎」勸告女性不要嫁給客家男性的意象進行解構。本文主要是以年輕網友的意見進行解析,雖然有許多人認爲婚配的考慮,是以個人爲主,不是以族群來分類,但是族群的意象仍引起眾多年輕網友的關心。BBS的性質及藉此針對某些議題進行討論所具有的意義,在資訊社會學界已有相當的討論,而其重要性也日漸受到關注。本文以這些資料進行兩個主軸的分析,一方面作爲客家意象的解讀,另一方面也作爲客家男人的討論,這兩部分在當前客家研究之中都是亟待開發的領域。全文除了前言外,分成三個部分,首先陳述客家男性在目前文獻資料中所呈顯的意象,接著歸納網友們所提出的「莫嫁客家郎」的理由,然後則針對網友之發言進行一些對話性的分析,再進一步解構「莫嫁客家郎」的深層因素,最後在結論部分,我們建議族群特性的討論,需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才能界定,而統計資料說明了客家族群的外婚比率較高,相對地,客家女性嫁給客家男性比率則降低,如果「嫁夫莫嫁客家郎」有影響,受到最大影響的可能是客家女性。
|
英文摘要
|
There is a proverb: ”People prefer to get married with Hakkanese women, but not get married with Hakkanese men.” So far, as the scholar of Hakka Studies in Taiwan, we don't have empirical evidenc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from this proverb. Some sociologists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ethnicity is no more an obstacle for young people to choose whom they get married with. However, there are some radical arguments on the BBS about the myth of ”don't get marry with Hakkanese men”, since last several yea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quote the BBS text as the material for analysis, we do believe the proverb still effective, and we want to know ”why”? We put this shared proverb into a bracket, to be a problematic for analysis. We are trying to demystify, to deconstruct the myth of ”don't get marry with Hakkanese men.” In the end we argue that,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an inevitable devic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
連結:
-
(2004)。BBS網路論壇資料。http://bbs2.openfind.com.tw/
-
Boulding, Kenneth E.(1956).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Hinton, Perry R.(2000).Stereotypes, Cognition and Culture.Philadelphia, PA:Psychology Press.
-
Lippmann, W.(1922).Public Opinion.New York:Macmillan.
-
Merrill, John C.(1962).Journalism Quarterly.
-
Rober, Arthur S.(1985)。心理學辭典(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上海:譯文出版。
-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
王雯君、張維安(2004)。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之分析。社會文化學報,18,121-146。
-
李永得(2002)。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南山容(1989)。客家女人不是人?。客家風雲,16,28-31。
-
高木桂藏(1992)。客家。台北:關屋牧。
-
張維安(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
莊英章、武雅士(1993)。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許咨民(2002)。台閩地區國民三世代不同族群通婚狀況調查結果分析。中國統計通訊,13(11),13-16。
-
陳信木(2003)。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
彭瑞金(2002)。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
趙書珣(2004)。自我認同新起點:在網路書寫身體與閱讀慾望。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
蔡淑鈴(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335-371。
-
蕭平(2002)。客家人。四川:成都地圖。
-
鍾秀梅(1999)。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版。
-
鍾春蘭(1998)。新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戴瑞銀(2016)。客家男性性別角色形象與家庭價值觀之探究-以關西地區1960年代末出生之男性為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學位論文。2016。1-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