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古代“專制”概念述考

并列篇名

Ancient Chinese "Autarchy" Concept Research

DOI

10.6431/TWJHSS.200612.0001

作者

王文濤(Wen-Tao Wang)

关键词

專制 ; 君主專制 ; 人臣專制 ; 獨斷 ; autarchy ; emperor autarchy ; liegeman autarchy ; dogmatism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4期(2006 / 12 / 01)

页次

1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現代人習用的西方政治學所界定的「專制」為題,回到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語境中,分析了數千種文獻中的「專制」用例,認為「專制」應有四個義項,即:獨斷專行、越權自作主張、控制掌管和君主獨掌政權。前三個義項用於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基本上不用於君主,而是廣泛用於人臣,人臣專制的實質是專制王權的變異和向專制王權的回歸。「專制」含義的穩定性,與封建專制制度的長期性、穩定性是相一致的。「專制」不用於君主,並不等於中國古代不存在君主專制制度,「獨斷」與「獨攬」是描述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現象的詞語。權力獨攬、決事獨斷是專制帝王的權力特徵,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觀念。第四個義項,即作為國家政體或社會制度的「專制」在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以後才產生,「君主」與「專制」也越來越多地聯繫在一起。「專制」含義的豐富和應用語境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政治思想在近代的劇烈變動。因此,我們在使用近代從西方傳入的政治思想概念時,不能脫離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語境,要注意詞義的古今差異,充分考慮辭彙變動中所蘊含的政治意義。

英文摘要

In this article, with the subject of 「autarchy」 defined in modem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back to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 ideology history, we analyzed the example of autarchy in thousands of literatures, in which autarchy should have four meaning, namely, be a law onto oneself, exceed the authority & self-assertion, control & manage, and emperor control regime by himself. The first three meaning apply to the Chinese society before the Opium War, not to the emperor, but to the liegeman, the essential part of liegeman autarchy is the aberrance of autarchy kingship and the return to it. The stability of autarch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ng-standing and stability of feudalism autarchy system. Autarchy not applying to the emperor, does not mean emperor autarchy system is not existent in ancient China, dogmatism and czar are the common words to describe the ancient China emperor autarchy phenomenon, power dogmatism and judgment of oneself are the power character of the autarchy emperor, and the common perception of ancient China society. The fourth meaning, which is the autarchy of government and regime, is formed after western aggressor breaking the door of China, and emperor and autarchy are more and more closely related. The definition extension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changing of autarchy, reflect the huge change of Chinese political & ideology in latter-day. So, when using the political & ideology concepts bring from western in latter-day,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 ideology, the difference of word meaning at all times, and the political meaning which contained in the changing of wor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金史·石琚傳,88
  2. 後漢書·何敞傳,43
  3. 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6
  4. 晉書·河間王顒傳,59
  5. 漢書·蔡義傳,66
  6. 元史·張立道傳,167
  7. 晉書·禮志下,21
  8. 舊五代史·唐書·郭崇韜傳,57
  9. (1974)。昭明文選,56
  10. 君不能飭法,而群臣專制,亂之本也。內篇雜下,6
  11. 後漢書·安帝紀,5
  12. 清高宗實錄,323
  13. 舊唐書·裴度傳,170
  14. 宋史·陳靖傳,426
  15. 元史·蕭拜住傳,179
  16. 明史·毛文龍傳,259
  17. 晉書·張輔傳,60
  18. 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傳,223
  19. 舊唐書·宦官·楊複恭傳,184
  20. 宋史·奸臣二·趙良嗣傳附郭藥師傳,472
  21. 中國古代提倡男尊女卑,故「專制」亦用於婦女。《列女傳》卷一:「婦人有三從之義,而無專制之行。」《舊唐書》卷190中《文苑列傳·齊浣傳》:齊浣「又納劉戒之女為妾,淩其正室,專制家政」。
  22. (1998)。「出軍命將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專制擅命」|「嬰兒為君,大臣專制」。韓非子·亡征第十五。
  23. 清史稿·景祖諸子傳,215
  24. 魏書·天象志四,105(4)
  25. 明史·左光鬥傳,244
  26. 舊唐書·皇甫無逸傳,62
  27. 舊唐書·褚遂良傳,80
  28. 金史·胥鼎傳,108
  29. 管子·明法解。
  30. 宋史·潘夙傳,333
  31. 宋史·李處耘傳,257
  32. 漢書·霍光傳,68
  33. 宋史·尹洙傳,295
  34. 宋史·崔與之傳,406
  35. 明史·丁啓睿傳,260
  36. 歷代名臣奏議·建官,161
  37. 道德指歸論。
  38. 史記·孝文帝本紀,10
  39. (1999)。檢索範圍為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40. 1885年初,鄭觀應為援臺灣防務途經香港,被太古輪船公司藉故控追「賠款」而遭拘禁,經年始得解脫。後隱居澳門近6年。在此期間,撰成《盛世危言》一書,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論證中國必須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才能有效地抵禦外侮,使中國富強。
  41. (1983)。辭源。
  42. 明史·駱問禮傳,215
  43. 史記·秦始皇本紀,6
  44. 明史·楊繼盛傳,209
  45. 周書·蕭詧傳,48
  46. (2000)。中國的王權主義。
  47. 韓非子·愛臣。
  48. 宋史·胡銓傳,374
  49. 金史,章宗本紀,12
  50. 明史·李賢傳,176
  51. 《漢語大辭典》對「專政」的解釋有二:一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對敵對階級實行的強力統治;二、專權,獨攬大權。
  52. 後漢書·隗囂傳,13
  53. 清史稿·陶彝傳,286
  54. 舊唐書·田承嗣傳,141
  55. (1980)。孟子·告子下。
  56. 新唐書·郭元振傳,122
  57. 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126
  58. 宋史·孝宗本紀,33
  59. 周書·竇毅傳,30
  60. 明史·趙鐩傳,175
  61. 後漢書·宦者列傳序,78
  62. (1982)。考憲而有不合於太府之籍者,侈曰專制。……有不合於令之所謂者,雖有功利,則謂之專制。管子·立政第四。
  63. 晉書·石苞傳,33
  64. 清史稿·岳鍾琪傳,296
  65. 宋史·王居安傳,405
  66. 宋史,兵志六·保甲,192
  67. 明史·職官一,72
  68. 舊唐書·沈傳師傳,149
  69. 司馬溫公文集·上體要疏。
  70.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71. 後漢書·西域傳,88
  72. 後漢書·劉陶傳,57
  73. 清史稿·方棲鳳傳,239
  74. 舊唐書·楊國忠傳,106
  75. 後漢書·馮異傳,17
  76. 李軼、朱鮪擅命山東。《後漢書》卷11《劉玄傳》,11
  77. (1988)。漢語大詞典。
  78. 史記·穰侯列傳,72
  79. 後漢書·鄧禹傳,16
  80. 舊五代史·唐書·羅貫傳,71
  81. 後漢書·梁慬傳,47
  82. 梁書·武陵王紀傳,55
  83. (1980)。禮記·坊記。
  84. 隋書·薛道衡傳,57
  85. 《宋史》卷150《輿服志二》:「旌節。唐天寶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制軍事。」。舊唐書·職官志3,44
  86. (1999)。辭海。
  87. 宋史·叛臣下·李全傳,477
  88. 明史·王用汲傳,229
  89. 宋史·呂海傳,321
  90. 後漢書·儒林列傳上·楊倫傳,79
  91. 唐會要·禦史台中,61
  92. 晉書·世宗景帝紀,23
  93. 晉書·武十五王傳,64
  94. 清史稿·聖祖諸子列傳,220
  95. 舊唐書·良吏下·宋慶禮傳,185
  96. 這部《萬國地理全圖集》,熊月之疑為「《萬國地理全集》的另一版本,郭實獵著,1938在新加坡出版。潘光哲先生考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第121帙確實收有《萬國地理全圖集》一書,作者為‘闕名’;他將這個版本的《萬國地理全集》的若干段落,與魏源《海國圖志》百卷本所引,初步比對,幾無二致。認為,《萬國地理全圖集》和《萬國地理全集》是否為同一書,《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收錄的《萬國地理全集》是否即為原書面貌,均難確定;但《海國圖志》已徵引,至少當為1847年以前的記述。(潘光哲博士論文未刊本,《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
  97. (1978)。商王武丁「既得道,猶不敢專制」。國語·楚語。
  98. 玉鏡新譚,5
  99. 宋史·高斯得傳,409
  100. 後漢書·竇武傳,69
  101. 龍川集·論執要之道。
  102. 韓非子·南面。
  103. (1986)。吏專制決事於千里之外。商君書·禁使第二十四。
  104. (1994)。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105. 元史·廉希憲傳,126
  106. 史記·項羽本紀,7
  107. 宋史·趙汝愚傳,392
  108. 舊唐書·宦官傳,184
  109.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13
  110. 後漢書·耿純傳,21
  111. 漢書·杜周傳,60
  112. 宋史·忠義傳十·華嶽傳,455
  113. 晉書·明帝紀,6
  114. 隋書·五行志下,23
  115. 宋史·鄒浩傳,345
  116. 史記·高祖本紀,8
  117. 宋史·陳良祐傳,388
  118. 後漢書·曹操列傳,74
  119. (1980)。孟子·公孫丑上。
  120. 史記·范睢傳,79
  121. 晉書·天文志下,13
  122. 舊唐書·徐文遠傳,189
  123. 魏書·高句麗傳,100
  124. (1906)。1902年嚴復開始翻譯法國人孟德斯鳩的《法意》。
  125. 晉書·苟晞傳,61
  126. (1981)。嚴譯名著叢刊。
  127. 史記·李斯列傳,87
  128. 晉書·劉惔傳,75
  129. 道德指歸論,6
  130. 漢書·王莽傳上,99
  131. (1980)。晉大夫而專制其位。左傳·昭公十九年。
  132. 宋史·蘇軾傳,338
  133. 晉書·王敦傳,98
  134. 宋史·世家一·南唐李氏,478
  135. 明史·方國珍傳,123
  136. 清史稿·沈文奎傳,239
  137. (1962)。諸侯之專制。晏子春秋·內篇問下,4
  138. 《日講四書解義》卷10《論語》下之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
  139.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101
  140. 元史·太不花傳,141
  141. 魏書·景穆十二王傳,19
  142. 三國志·魏書·裴潛傳,23
  143. 明史·莊烈帝本紀二,24
  144. 新唐書·李昭德傳,117
  145. 魏書·劉聰列傳,95
  146. 新唐書·突厥傳下,215
  147. 左傳·成公二年。
  148. 《後漢書·五行志五》引《風俗通》,107
  149. 管子·七臣七主。
  150. 管子·立政篇。
  151. 宋史·鄭清之傳,414
  152. 清史稿·洪亮吉傳,356
  153. 舊五代史·唐書·明宗本紀,35
  154. 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禦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隋書》卷24《食貨志》,24
  155. 明史·牟俸傳,159
  15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5)。甲骨文編(殷墟卜辭綜類)。北京:中華書局。
  157. 王世貞(2004)。皇明異典述,7
  158. 王溥(1991)。唐會要·雜郊議下,9
  159. 令狐德棻(1987)。周書·竇毅傳,30
  160.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涑水記聞,13
  161. 司馬遷(1959)。史記·晉世家,39
  162. 永瑢(1983)。四庫全書總目·別集類十五·蒙齋集,162
  163. 田余慶(1989)。東晉門閥政治·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4. 朱長祚|仇正偉(1989)。玉鏡新譚,1
  165. 朱彝尊。周易經傳集解,1
  166. 吳兢(1978)。貞觀政要·政體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7. 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史記·孝文帝本紀,10
  168. 宋濂(1976)。元史·齊履謙傳,172
  169. 李百藥(1987)。北齊書·神武帝紀下,2
  170. 李延壽(1987)。南史·恩幸傳,77
  171. 沈約(1974)。宋書·蔡廓傳,57
  172. 周法高(198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七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3. 孟德斯鳩(1987)。論法的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
  174. 房玄齡(1982)。晉書·五行志下,29
  175. 林志純(1997)。評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6. 姚思廉(1982)。陳書·傅縡傳,30
  177. 姚思廉(1987)。梁書·梁武帝紀,1
  178. 柯劭忞(1988)。新元史·後妃傳,104
  179. 孫光憲|賈二強(2002)。北夢瑣言,14
  180. 徐度(1985)。卻掃編,上
  181. 桓譚(1977)。新論·譴非第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2. 班固(1962)。漢書·文帝紀,4
  183. 張廷玉(1974)。明史·左光鬥傳,244
  184. 張承業。舊五代史·唐書·張承業傳
  185. 梁章鉅|朱智(1984)。樞垣紀略,4
  186. 梁啓超(1989)。飲冰室合集·第二。北京:中華書局。
  187. 畢沅(1987)。續資治通鑒·宋紀,813
  188. 脫脫(1975)。金史·完顏綱傳,98
  189. 脫脫(1976)。宋史·龔茂良傳,385
  190. 郭沫若(200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一一金文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
  191. 陳壽(1982)。三國志·吳書五,50
  192. 慎到(1985)。慎子·佚文。北京:中華書局。
  193. 楊士奇(1989)。歷代名臣奏議·法祖,69
  194. 葛懋春(1984)。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5. 葛懋春(1984)。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6. 董仲舒|周桂鈿(2001)。春秋繁露,17
  197. 賈誼(2000)。新書·權重,2
  198. 鄒容(1971)。革命軍。北京:中華書局。
  199. 趙爾巽。清史稿·李若琳傳,245
  200. 趙翼|王樹民(1984)。廿二史劄記校證,5
  201. 魁奈(1992)。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 劉安。《南面第十八》:「人臣者,非名譽請謁無以進取,非背法專制無以為威,……人主使人臣雖有智慧不得背法而專制。」《難一第三十六》︰君主無術,「一用則專制而劫弒。」還有幾例是秦漢時期的文獻追記先秦「專制」的,如《史記·穰侯列傳》:「宣太后專制」;《淮南子·道應訓》:「國人皆知殺戮之專制在(宋)子罕也」。北京:中華書局。
  203. 劉昫(1986)。舊唐書·沈傳師傳,149
  204. 劉湘客(1996)。行在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5. 劉澤華(2003)。洗耳齋文稿。北京:中華書局。
  206. 劉澤華(2003)。洗耳齋文稿。北京:中華書局。
  207. 劉澤華、葛荃編(2001)。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8. 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崔日用傳,121
  209. 範曄(1965)。後漢書·五行志三,105
  210. 閭小波(2003)。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11. 薛居正(1976)。舊五代史·唐書·明宗本紀,37
  212. 顏師古。顓,與專同。專制,謂以為臣妾也。漢書》卷94下《匈奴傳下》,94下
  213. 魏收(1974)。魏書·天象志三,105(3)
  214. 魏征(1982)。隋書·王誼傳,40
  215. 嚴復、王栻編(1986)。〈法意〉按語|《嚴復集》(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
  216. 顧炎武|黃汝成(1985)。日知錄集釋,9
被引用次数
  1. 江宜樺(2008)。《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4,191-234。
  2. 潘光哲(2013)。《思與言》的史學實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1(4),35-115。
  3. 顏筠展,呂嘉穎(2023)。論總統的院際調解權。弘光學報,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