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佛教信眾的放生態度與行爲:宗教信念與生態認知的影響

并列篇名

Taiwanese Buddhis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Animal Release: The Effects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Ecological Recognition

DOI

10.6431/TWJHSS.200809.0133

作者

陳家倫(Chia-Luen Chen)

关键词

放生 ; 台灣佛教 ; 宗教社會學 ; 深層生態學 ; 對應分析 ; animal release ; Taiwanese Buddhism ; sociology of religion ; deep ecology ;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3期(2008 / 09 / 01)

页次

133 - 1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動物放生是近十年來相當蓬勃的台灣宗教現象,本論文旨在找出影響台灣佛教信眾個人是否從事放生活動的關鍵因素。藉由問卷設計與調查的資料,檢視佛教信眾個人的宗教信念及生態認知與台灣佛教信眾參與放生活動狀況的關係。使用的分析方法有交叉表、因素分析、t-檢定和對應分析等。研究的結果發現:一、參與集體放生的信眾和隨緣放生的信眾重疊性不高,而許多信眾實際做的是個人立意放生,卻當作是隨緣放生。二、不少佛教信眾把佛教團體(包括放生團體)視同環保團體,部份反映某些佛教團體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及某些放生團體對生態與環保議題的回應,但也透露了少數佛教信眾對生態認知的不足。三、有些信眾主要參與的團體未舉辦放生活動,但會去參加其他團體舉辦的放生活動。四、有關業報、輪迴、生命觀等十項信念與認知中,只有五項可鑑別有參與和沒有參與集體放生之信眾的態度差異,但這十項對是否有做隨緣放生的信眾的態度都沒有鑑別度。五、對應分析以空間分布的方式呈現放生與各種相關因素之間的相對關係,提供了台灣佛教信眾宗教信念與行爲的整體圖像。

英文摘要

Animal release has been a popular religious activity in Taiwan since the 1990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aiwanese Buddhists to do or not to do animal release. By using the survey data and the methods of cross-classification, factor analysis, t-test and correspond analysis, I inspe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animal release behaviors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ecological recogni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people attending group animal release activities are unlikely to practice individual accidental animal release; moreover, many Buddhists mix up the meaning of individual accidental animal release and intentional animal release. Second, some Buddhists consider certain Buddhist groups, which held animal release events, as environmentalist groups. This result is quite ironical to environmentalists. Third, some Buddhist would go to specific groups for the purpose of animal release events. Fourth, five items concerning religious belief and ecological recognition show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ttitudes between people attending and people not attending group animal release; however, all ten items fail to distinguish the attitudes of people practicing from people not practicing individual animal release. Fifth, the visualized constellation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isplays all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able of animal release and other relative variabl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Clausen, Sten-Erik(1998).Appli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Thousand Oaks:Sage.
  2. Hair, Joseph F.,R. E. Anderson,R. L. Tatham,W. C. Black(1998).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London:Prentice Hall.
  3. James, Simon P.,David E. Cooper(2007).Buddhism and the Environment.Contemporary Buddhism,8(2),93-96.
  4. Tarnai, Christian,Ulf Wuggenig,Jörg Blasius,Michael Greenacre (edited)(1998).Visualization of Categorical Data.London:Academic Press.
  5. 于君方(1990)。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6. 文化大學生物系(1989)。人生。台北:東初出版社。
  7. 王俊秀、江燦騰(1995)。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台南: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8.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2004)。放下殘酷的慈悲,拒絕商業化的放生:台灣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台北: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9. 朱瑞玲(2007)。從個人的慈善與宗教信念看放生行爲。宗教、動物與環境-台灣放生現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0. 李雅雯(2002)。國立成功大學。
  11. 林本炫(2007)。放生行爲的理性選擇。宗教、動物與環境-台灣放生現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2. 林朝成(2003)。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與新思惟。台北:南天書局。
  13. 林朝成(2007)。佛教放生的信仰詮釋與環境倫理的衝突。宗教、動物與環境-台灣放生現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4. 中華護生協會網站
  15. 陳玉峰(1995)。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台南:
  16. 陳家倫(2007)。台灣佛教的放生與不放生:宗教與生態的系統溝通。宗教、動物與環境-台灣放生現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7. 陳家倫(2001)。台灣宗教行動圖像的初步建構。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8. 陳皎眉(2007)。放生的動機、態度與心理歷程。宗教、動物與環境-台灣放生現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19. 圓因法師(2004)。放生問答。宜蘭:生命電視台。
  20. 蔡淑芳(2004)。國立師範大學。
  21. 顏乃欣(2007)。放生的風險與利益知覺。宗教、動物與環境-台灣放生現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22. 釋恆清(1995)。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台南:
被引用次数
  1. 陳家倫(2010)。台灣佛教的放生與不放生:宗教信念、動物風險與生態風險的考量。台灣社會學,20,101-143。
  2. 戴定皇(2020)。從多重對應分析論場域理論流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73,109-185。
  3. 林本炫、李宗麟(2012)。「正確放生」論術的形成:台灣戰後放生文化的歷史考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7,217-265。
  4. 羅皓群、高郁婷、王志弘(2017)。他者的主體化與選擇性賦權:台北市動物治理的發展與困局。國家發展研究,16(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