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慢慢地走在黑暗電影院的裡面:分析蔡明亮《不散》中的異質空間與電影的行徑路途

并列篇名

Ambling through the Darkness of Cinema: Analyzing the Heterotopias and Trajectory of Cinema in Tsai Ming-Liang's Goodbye Dragon Inn

DOI

10.6431/TWJHSS.201003.0055

作者

劉永晧(Yung-Hao Liu)

关键词

異質空間 ; 路徑 ; 過渡空間 ; 行徑 ; 行走 ; Heterotopias ; Route ; Transitional Space ; Trajectory ; March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48卷1期(2010 / 03 / 01)

页次

55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空間理論出發,分析蔡明亮的《不散》中的微型地理與電影的行徑路途,藉此分析電影中路徑的地理配置與敘述。在電影院裡陳湘琪兩次行走的不同路線與男同志的情慾動線,分別呈現了不同敘述、相異空間與路徑的邏輯與意義。在電影裡也呈現了男同志情慾空間的脆弱性,它是依附在黑暗當中,才得以建立。空間的建構與消除抹去也是蔡明亮在影片中,藉由路徑的行走與打掃來加以探討。蔡明亮在《不散》中藉著幾條不同的路徑交織成地下走莖式的結構,異質空間、電影敘述與地理的意義,是在人物與路徑的行走漫步當中生成與抹滅。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based on space theory, aims to analyze both the microgeological and cinematic paths in Tsai Ming-liang's Goodbye Dragon Inn. The two marches routes of Chen Shiang-chyi and the gay desire of mapping respectively point to different narration, spaces, and meanings of logic. By using strategies of marching and cleaning on paths, Tsai Mingliang constructs and erases the space in his film, and moreover, interweaving a structure of rhizome, heterotopias, cinematic narration, and geographic mean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Barthes, Roland(1975).En sortant du cinéma.Paris:Le Seuil.
  2. Bourdieu, Pierre(2001)。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
  3. Certeau, Michel de、方琳琳譯、黃春柳譯(2009)。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 Cresswell, Tim、王志弘譯、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
  5. Dear, Michael J.、李小科譯(2004)。後現代都市狀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 Derrida, Jacques(1967).De la grammatologie.Paris:Minuit.
  7. Foucault, Eric(2001).La nuit, tous les routiers sont gris.Paris:Isthme.
  8. Foucault, Michel(1975).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Paris:Gallimard.
  9. Foucault, Michel(1999).Les Anormaux.Paris:Hautes Etudes, Gallimard, Le Seuil.
  10. Foucault, Michel(2001).Dits et écrits volume II 1976-1988.Paris:Quarto Gallimard.
  11. Foucault, Michel、錢翰譯(2003)。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Hillaire, Norbert(2008).L'expérience esthétique des lieux.Paris:L'Harmattan.
  13. Lefebvre, Henri,Anthropos(ed.)(2000).La production de l'espace.Paris:Anthropos.
  14. Lefebvre, Henri、李春譯(2008)。空間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5. Liandrat-Guigues, Suzanne(2005).Esthétique du mouvement cinématographique.Paris:Klincksieck.
  16. Mendès-Leite, Rommel,de Busscher, Pierre-Olivier(1997).Backrooms: microgéographie, sexographique de deux back-rooms parisiennes.Lille:Gai-Kitsch-Camp.
  17. Norberg-Schulz, Christian、王淳隆譯(1984)。實存‧空間‧建築。台北:臺隆。
  18. Ropars-Wuilleumier, Marie-Claire(2002).Ecrire l'espace.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Vincennes.
  19. Sami-Ali(2004).De la projection: une étude psychanalytique.Paris:Dunod.
  20. Soja, Edward W.(1996).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Malden:Blackwll Publishing.
  21. Soja, Edward W.、陸揚譯、劉佳林譯、朱志榮譯、路瑜譯(2005)。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它真實和想像地方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2. Tuan, Yi-fu、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23. 王盛弘(2001)。一隻男人。台北:爾雅出版社。
  24. 包顯明編(2001)。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5. 李翔寧(2008)。想象與真實—當代城市理論的多重視角。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6. 汪民安(2006)。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27.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
  28. 徐嘉澤(2009)。。台北:基本書坊。
  29. 張靚蓓編(2004)。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30. 劉亮雅(2006)。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
被引用次数
  1. 游正裕(2019)。再現「新媒體村」:建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異托邦。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47,27-42。
  2. (2019)。從大眾日夢到分眾休閒:臺北都市消費轉型下的電影院。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