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一九五○年代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術研究

并列篇名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in 1950s

DOI

10.6431/TWJHSS.201006.0001

作者

趙慶雲(Qing-Yun Zhao)

关键词

近代史研究所 ; 學術研究 ; 通史撰著 ; 集體協作 ;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 the academic research ; composing of general history ; collective work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48卷2期(2010 / 06 / 01)

页次

1 - 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建國後率先在中國科學院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凸顯出中國近代史的學科地位。早期近代史研究所學人致力於近代史資料收集整理工作,踐行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貫通以撰寫「中國近代通史」的研究取徑,力圖夯實學科發展的基礎,增進科學性,在「只爭朝夕」的社會政治氛圍下體現了遵循學術發展規律的從容心態。在學術研究的組織中,兼收並蓄,整合新舊力量,發揮傳統學者史料考訂編纂之長;注重集體協作而忽視個人專題撰述。其學術成果與外界期望有相當距離,其間的得失之處值得檢討與省思。

英文摘要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was the first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story after 1949. In the 1950s, these scholars of the institute persisted to the principle that the general histo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nographic study. They were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compil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modern China, laid a foundation of the subject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Meanwhile, they integrated different kinds of scholars and made the best use of advantages, laid stress on cooperation and neglected personal researches. The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was fall far short of people's expectations. It's success and failure provided much for though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編)(1953)。《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資料彙編》,內部材料。
  2.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1955)。《中國科學院資料彙編(1949-1954)》,內部資料。
  3. 薛攀皋、季楚卿(編)(1952),《中國科學院史料彙編》,內部資料。
  4.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1957)。《中國科學院年報(1956)》,內部資料。
  5.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1958)。《中國科學院年報(1957)》,內部資料。
  6.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1953)。《中國科學院年報(1952)》,內部資料。
  7. 羅家倫(1931)。〈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意義和方法〉,《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 1: 135-167。
  8. 羅家倫(1928)。〈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計畫〉,《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2, 14: 39-41。
  9.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1956)。《中國科學院年報(1955)》,內部資料。
  10. 中國科學院整風領導小組辦公室(1958)。《中國科學院右派分子言論材料彙集》,內部資料。
  11. 李瑚(2009)。《本所十年大事簡記(1951-1960)》,手稿。
  12.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委員會編(1955)。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北京:科學出版社。
  13.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委員會編(1954)。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北京:科學出版社。
  14. 毛澤東(1984)。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15.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6. 王可風(1959)。建國十年來南京史料理事處的工作概況。中國檔案,8,16。
  17. 王玉璞、朱薇(2006)。劉大年來往書信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8. 王學典(2004)。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歷史研究,1,165-190。
  19. 王學典(2004)。若干基本共識的再檢討與歷史學的前景—訪王學典教授。歷史教學問題,1,22-29。
  20. 王學典(2002)。二十世紀中國史學評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1. 牟安世(1994)。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部馬克思主義史學名著—范著《中國近代史》。近代史研究,1,57-58。
  22. 何炳松(1997)。何炳松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宋雲彬(2002)。紅塵冷眼—一個文化名人筆下的中國三十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4. 汪敬虞(2000)。記憶猶新的回憶。近代史研究,6,5-7。
  25. 周予同(1941)。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學林,4,1-36。
  26. 金毓黻(1993)。靜晤室日記。瀋陽:遼沈書社。
  27. 范文瀾(1979)。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 夏自強(2000)。功不可沒的聶崇岐教授。學林往事,北京:
  29. 桂遵義(1992)。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30. 張振鵾(1994)。回憶范老與帝國主義侵華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26-32。
  31. 張海鵬、龔雲(2005)。中國近代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2. 張劍平(2003)。新中國史學五十年。北京:學苑出版社。
  33. 曹必宏(200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成立始末。縱橫,3,42-43。
  34. 許冠三(2003)。新史學九十年。長沙:嶽麓書社。
  35. 郭沫若編(1962)。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36. 陳以愛(2002)。中國現代學術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7. 陳其泰(2000)。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8. 章群(2000)。中共早期的歷史研究工作。臺灣:學海出版社。
  39. 曾業英(2000)。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0. 程文(1996)。吳玉章在華北大學。吳玉章與中國人民大學,太原:
  41. 賀昌群(1985)。賀昌群史學論著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2. 楊翼驤(2006)。中國史學史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43. 溫濟澤編(1984)。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4. 榮孟源(1987)。史料和歷史科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45. 趙儷生(1999)。籬槿堂自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趙儷生(1951)。文史學的新探索。上海:海燕書店。
  47. 劉大年(1989)。懷念黎澍同志。近代史研究,2,1-4。
  48. 劉大年(1954)。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的研究工作。科學通報,8,40-44+53。
  49. 劉導生(2007)。政治運動對學術研究的影響和教訓。炎黃春秋,3,4。
  50. 歐陽軍喜(2003)。論「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形成。史學史研究,2,58-67。
  51. 蔡美彪(1991)。嚴謹務實,淡泊自甘。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1,56-65。
  52. 黎澍紀念文集編輯組(1998)。黎澍十年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3. 叢佩遠(1987)。金毓黻史學研究評述。學術研究叢刊,4,8-20。
  54. 羅爾綱(2001)。困學真知—歷史學家羅爾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潘光哲(2013)。《思與言》的史學實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1(4),3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