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社區影像」作為文化政策:一個批判性的回顧

并列篇名

"Community Documentary" as Cultural Policy: A Critical Review

DOI

10.6431/TWJHSS.201112.0062

作者

蔡慶同(Chin-Tong Tsai)

关键词

紀錄片 ; 社區總體營造 ; 「社區影像」 ; documentary ; community building ; "community documentary"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49卷4期(2011 / 12 / 01)

页次

57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由於紀錄技術的輕便,乃至紀錄權力的開放、紀錄影像的普及,臺灣紀錄片的發展由政宣與教化的功能,逐漸轉向常民與生活的紀實,尤其是在一九九○年代與社區總體營造結合之後,形塑了「社區影像」的文化政策。因此,本文透過回顧「社區影像」作為文化政策的歷史變遷,企圖從產製、文本與觀看的主要面向,分析影像用以營造社區的不同治理策略,包括了技術的移轉、地方的再現與影像的展示,藉此釐清其所引發的紀錄片導演或社造工作者、紀錄片作品或影像資料庫、觀看的實踐或實踐的觀看等等矛盾,並進一步提出未來深化「社區影像」的可能作法。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documentary” as cultural policy in Taiwan.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governance strategy including transferring technique, visualizing place and exhibiting image. All the discussions of different strategy are positioned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stressing the tendency towards documentary as record, archive and practi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文玲(2005)。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系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8,85-134。
    連結:
  2. 邱貴芬(2004)。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中外文學,11,123-139。
    連結:
  3. 夏曉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1,1-71。
    連結: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2011)。〈新故鄉營造成果展現計畫〉。臺灣社區通/社區營造政策館/年度計畫總覽/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91-93 年,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contentadmin/projectStarAction.do?method。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contentadmin/projectStarAction.do?method=doSimpleSearch&date=OTc=&menuId=MjAx
  5. Freire, Paulo、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巨流。
  6. Geertz, Clifford、楊德睿譯(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
  7. Nichols, Bill(1991).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8. Nichols, Bill(2001).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9. Polanyi, Michael、許澤民譯(2004)。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臺北:商周。
  10. Rose, Gillian、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
  11. 三澤真美惠(2002)。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
  12. 王慰慈(2006)。1960-2000 臺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臺北:
  13. 李泳泉(2002)。全景學派的誕生:臺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電影欣賞,111,18-27。
  14. 李道明(1990)。臺灣紀錄片與文化變遷。電影欣賞,44,80-93。
  15. 陳怡君(2009)。從影像創作到社區培力。2009 臺灣社區影像研討會:影像的在地紀錄、生產與社會實踐論文集,臺北:
  16. 陳亮丰(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17. 敦誠(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錄。臺北:唐山。
  18. 曾吉賢(2009)。個人創作vs 集體意識:社區影像課程的實踐經驗。2009 臺灣社區影像研討會:影像的在地紀錄、生產與社會實踐論文集,臺北:
  19. 賀照緹(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20. 黃煌雄、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
  21. 劉紀蕙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
被引用次数
  1. 陳品君(2016)。紀錄片作為國族寓言:我們的另一堂地理課。新聞學研究,129,1-32。
  2. 徐國明(2013)。台灣社區影像的政治與美學—以拍攝美濃的社區影像(1999-2009)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