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本人的辛亥革命觀:「趁火打劫」與「同舟共濟」之間的論爭

并列篇名

The Japanese Views of the 1911 Revolution of China: The Controversie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Looting a Burning House" and "Lending a Helping Hand"

DOI

10.6431/TWJHSS.201206.0001

作者

黃自進(Tzu-Chin Huang)

关键词

辛亥革命 ; 日中關係 ; 中國革命 ; the 1911 Revolution of China ; Sino-Japanese Relations ; Chinese Revolution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0卷2期(2012 / 06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面對辛亥革命,日本社會依認知及立場的不同,而有各異的評價與對應。日本政府認為,「君主政治」本屬東亞世界共有的政治體系。一旦中國革命思潮流行,否定「君權神授」的理論,勢必危及日本皇室的存續,甚至動搖已納入日本疆域的韓國之秩序。是以,(1)反對革命;(2)誘導清廷實施憲政改革;(3)藉機拓展在華權益,乃成為日本政府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初的基本立場。另一方面,日本民間社會除少部分擁護政府主張外,大多抱持同情辛亥革命的態度。寄以同情的緣故,因人而異,如有些退役軍人曾參與新軍訓練,視新軍有如己出,為了保護參與革命的新軍不至於毀滅,乃挺身投入革命。又如部分社會主義信徒,對中國革命理想有所共鳴,遂積極支持之。另有在野黨人士,視辛亥革命為反面教材,藉機警告日本政府不可忽視民意,也利用聲援辛亥革命的機會,作為統合在野力量的圖騰。但整體上,值此中國從帝國邁向國民國家轉型的關鍵時刻,日本政府卻不能在中國革命運動困頓之際雪中送炭,與革命黨建立合作關係,使中日兩國錯失了建立互信基礎的良機。

英文摘要

Different appraisals and corresponding attitudes coexist, based on different cognitions and positions, toward the 1911 Revolution of China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believes during the time that denying the divine-right theory of kingship would be bound to jeopardize the survival of the Japanese royal family, as well as the order in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ing. Thus, three principles listed below have formed the basic stance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Revolution: (1) oppose the revolution; (2) induce the Qing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constitutional reform; (3) expand the Japanes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China.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in addition to a small portion of its people in favor of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most of them held the attitude of sympathy towar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ctivities in support of the revolution, which vari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include the participation of training of the new Chinese army, thinking of the new army as among one of them, or even participating in the Revolution personal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new Chinese army joining the Revolution from destruction. In addition, some socialist followers also had resonance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ideals and thus actively supported the Revolu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黃自進(1990)。犬養毅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援助動機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235-251。
    連結:
  2. 黃自進(2003)。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9,107-152。
    連結:
  3. ( 1911 )。〈陸軍省軍務局長ノ特使田村大尉持參:清國ニ對スル用兵ニ就テ〉(1911年10月23日),《清國事變書類》第一卷,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所藏, 原件。
  4. ( 1911 )。《中央公論》,26, 11 : 134-168
  5. ( 1911 )。《東京朝日新聞》,1911年12月27日
  6. ( 1911 )。《國民新聞》,1911年11月12日
  7. XYZ (1912)。〈革命聲援の諸團體〉,《太陽》,18, 2: 159-161
  8. 大總統府印鑄局(1912)。《南京臨時政府公報》,第三號。
  9. 犬養毅( 1911a )。〈何の道革命は免れざる運命〉,《日曜畫報臨時增刊─支那革命畫報》,50:33
  10. 犬養毅( 1911b )。〈帝國近時の外交評論〉,《太陽》,1911.06: 138
  11. 犬養毅( 1912a )。〈支那統一事業問題〉,《東西時報》,1912.5: 8
  12. 犬養毅( 1912b )。〈木堂談片〉,《大阪朝日新聞》,1912年1月18日
  13. 北一輝( 1931 )。《支那革命外》。東京:平凡社
  14. 外務省編(1911a)。〈外務省政務局第一課:清國ニ於ケル秘密結社〉(1911年6月),《各國內政關係雜纂:支那の部:革命黨關係(亡命者を含む)》第五卷。日本:外務省。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機密第42號,原件
  15. 外務省編(1911b)。〈在香港總領事代理船津辰一郎發外務大臣伯爵小村壽太郎宛の報告書: 香港ニ於テ觀察セル清國革命黨〉(1910年8月22日),《各國內政關係雜纂:支那の部:革命黨關係(亡命者を含む)》第四卷。日本:外務省。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機密第42號,原件
  16. 外務省編(1911c)。〈兵庫縣知事服部一三發外務大臣侯爵小村壽太郎宛の報告書: 清國革命黨首領渡來ノ件〉(1911年6月12日),《各國內政關係雜纂:支那の部:革命黨關係(亡命者を含む)》第五卷。日本:外務省。兵發密第373號,原件
  17. 外務省編(1911d)。〈政務局第一課:康有為ニ關スル件 (1911年6月20日),《各國內政關係雜纂:支那の部:革命黨關係(亡命者を含む)》第五卷。日本:外務省。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兵發密第1471號,原件
  18. 頭山滿(1940)。〈孫文‧蔣介石‧汪精衛〉,《改造》,1940.05: 360
  19. 上村希美雄(1999)。宮崎兄弟傳:アジア篇(下)。東京:葦書房。
  20. 山本四郎(1966)。辛亥革命と日本の動向。史林,49(1),31-56。
  21.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2002)。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新華。
  22. 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1957)。國父全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3. 中野本雄(1988)。アジア主義者中野正剛。東京:亞紀書房。
  24. 中華民國建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審(1985)。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一編 革命開國(二)。臺北:國立編譯館。
  25. 北岡伸一(1978)。日本陸軍と大陸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6. 北輝次郎編(1968)。北一輝著作集:II。東京:???書房。
  27. 外務省編(1961)。日本外交文書:清國事變(辛亥革命)。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
  28. 宇都宮太郎關係資料研究會編(2007)。日本陸軍とアジス政策:陸軍大將宇都宮太郎日記。東京:岩波。
  29.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一編 黨的建立與發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30. 李劍農(1974)。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
  31. 東京教育大學アジア史研究史研究會編(1966)。中國近代化の社會構造:辛亥革命の史的位置。東京:東京教育大學???史研究史研究會。
  32. 河原宏、藤井昇三(1974)。日中關係史の基礎知識。東京:有斐閣。
  33. 俞辛焞(1996)。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北京:人民。
  34. 俞辛焞(1989)。孫文の革命運動と日本。東京:六興。
  35. 洪聖斐(1998)。孫文與三井財閥。臺北:文英堂。
  36. 原奎一郎編(1951)。原敬日記。東京:乾元社。
  37. 孫文研究會編(2003)。辛亥革命の多元構造。東京:汲古書院。
  38. 宮崎龍介編、小野川秀美編(1971)。宮崎滔天全集。東京:平凡社。
  39. 栗原健(1966)。對滿蒙政策の一面。東京:原書房。
  40. 張玉法編(1980)。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三輯辛亥革命。臺北:聯經。
  41. 張朋園(1969)。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42. 郭廷以(1994)。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
  43. 陳固亭(1965)。國父與日本友人。臺北:幼獅。
  44. 陶菊隱(1957)。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北京:三聯。
  45. 黃自進(2001)。北一輝的革命情結:在中日兩國從事革命的歷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6. 黃自進(1995)。吉野作造對近代中國的認識與評價。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7. 黑龍會編(1966)。東亞先覺志士記傳。東京:原書房。
  48. 楊克己編(1982)。民國康長素先生有為梁任公先生啟超師生合譜。臺北:臺灣商務。
  49. 趙軍(1991)。辛亥革命與大陸浪人。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50. 歷史學研究會編、日本史研究會編(1981)。講座日本史:第6卷日本帝國主義の形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51. 羅家倫編(1953)。革命文獻。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2. 藤井昇三(1966)。孫文の研究。東京:勁草書房。
  53. 藤井昇三(1987)。孫文と『滿州問題』。關東學院大學文學部,52,41-51。
  54. 鷲尾義直編(1968)。犬養木堂傳。東京:原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