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化治理思維之轉變與文化法規之變遷

并列篇名

Thinking About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Laws

作者

廖凰玎(Huang-Ding Liao)

关键词

文化治理 ; 文化法規 ; 治理術 ; cultural governance ; cultural laws ; governmentality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2卷3期(2014 / 09 / 01)

页次

265 - 3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關於二次戰後到2013年,對臺灣文化法規發展的回顧與反思,理解如何用文化法規來進行文化治理。法律是呈現當下時代的社會背景的精神價值之選定的表徵,它並非代表是所有人的共識或認同,反而它比較是官方價值的表現,從文化研究的批判觀點,法律正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如傅柯所觀察與描述,是一種微觀權力的展現,但凡是基於國家安全與治理為藉口的需要。在文化政策角度下,法律是政策下的執行工具之一,所謂政策性的立法觀點,然在特定文化政策的目的下,則顯現出如何利用制定文化法規來達到其目的性。以歷史時間為縱軸,於不同時期中,法律作為文化現象,切入觀察文化治理思維之轉變與文化法規之變遷,描繪出國民政府來臺後,相應於官方文化治理思維之轉變過程,所呈現出文化法規-形式與實質之變遷的軌跡。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view and the reflection on Taiwan's cultural laws after World War II to 2013. Thinking about the cultural laws to implement cultural governance. The laws are the symbols presenting the values and the spirits of the times. They are more the presentations of official values. From the crit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laws are exactly the important instruments and the means for the government. As the observation ant the description from Foucault, the laws are the presentations of the microcosmic power that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security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policy, the laws are one of the instruments that beneath the policies. That is the so-called "the policy-based legislation viewpoint." However, under the specific cultural policy, it shows us how to achieve the policy purpose by the legislation of cultural laws. Undertake historical times, the laws as the cultural symbols in different periods, see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the thoughts of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laws, and describes the trajectory of both the formal and the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laws which respond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official thoughts on cultural govern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黃福其(2009)。〈雲門辦喜事 簽約進駐淡水〉。聯合新聞網(2009年4 月14 日),網址:http://mag.udn.com/mag/car/storypage.jsp?f_ART _ID=189521。點閱日期:2009 年4 月14 日。
  2. 〈圖像授權/故宮一張圖像3600 元 出版社供不起〉。聯合新聞網(2010 年4 月14 日),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 /5536101.shtml。點閱日期:2010 年4 月15 日。
  3. 康仁俊(2013)。〈紫藤廬招租學者轟 北市文化局:一切合法〉。YAHOO 奇摩新聞(2013 年5 月2 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 紫藤廬招租學者轟- 北市文化局- 切合法-012254535.html。點閱日期:2013 年11 月8 日。
  4. 陳惠珍(2013)。〈臺南古蹟 高青借力文創 讓林百貨重生〉。中時電子報(2013 年9 月27 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20130927000144-260204。點閱日期:2013 年9 月27 日。
  5. 雲門舞集,網址:http://www.cloudgate.org.tw/cg/cgnews/news.php? id=958。點閱日期:2013 年11 月8 日。
  6. 文化部,網址:http://www.moc.gov.tw/law.do?method=list&categoryId=1。點閱日期:2014 年10 月10 日。
  7. 漢寶德(2010)。〈文化≠產業 別把國寶當搖錢樹〉。聯合新聞網(2010年4 月15 日), 網址: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38229.shtml。點閱日期:2010 年4 年15 日。
  8. 〈2000 年4 月13 日立法院法制委員會第4 屆第3 會其第2 次全體委員會議議事錄〉。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法案審查系統,網址: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3?@@F1936883C8697575B342。點閱日期:2013 年11 月8 日。
  9. 陳宛茜(2014)。〈陳奇祿92 歲病逝 文化部呈請總統褒揚〉。聯合新聞網(2014 年10 月8 日),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85191.shtm l。點閱日期:2014 年10 月8 日。
  10. 立法院秘書處(編)(1983)。《文化資產保存法案》。臺北:立法院秘書處。
  11. 行政院,網址:http://www.ey.gov.tw/policy/3/index.html。點閱日期:2010 年6 月14 日。
  12. 洪美秀(2013)。〈古蹟委外經營 文化界憂商品化〉。自由時報電子報(2013 年11 月6 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 /728089。點閱日期:2013 年11 月8 日。
  13. 〈故宮文創園區 行銷數千年精華〉。聯合新聞網(2008 年8 月9 日),網址:http://udndata.com/。點閱日期:2009 年8 月9 日。
  1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79)。中華文化復興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8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6.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69)。中華文化復興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82)。中華文化復興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77)。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實踐與展望。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 文建會(2009)。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 年。臺北:經濟部。
  20. 林巧敏(2007)。「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策展及開幕活動紀實。國家圖書館館訊,3,34-36。
  21. 林果顯(2005)。「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
  22. 林曼麗(2007)。時尚故宮.數位生活。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3. 林淇瀁(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4.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
  25. 林衡道(1974)。臺灣寺廟大全。臺北:青文。
  26. 林衡道(1966)。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青文。
  27. 林衡道(1979)。鄉土的民俗。臺北:青文。
  28. 林衡道(1976)。臺灣開拓史話。臺北:青文。
  29. 林衡道(1975)。臺灣歷史圖畫。臺北:省文獻會。
  30. 林衡道(1977)。臺灣古蹟概覽。臺北:幼獅。
  31. 林衡道(1978)。臺灣史蹟名勝之導遊。臺北:青文。
  32. 林衡道(1979)。臺灣史蹟源流展覽專輯。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33. 施翠峰(1977)。臺灣民間藝術。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34. 施翠峰(1966)。風土與生活。臺中:中央。
  35. 席德進(1974)。臺灣民間藝術。臺北:雄獅。
  36. 財團法人文化環境文教基金會(2000)。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7. 馬以工(1978)。再見林安泰。臺北:皇冠。
  38. 陳奇祿(1980)。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9. 陳奇祿(1986)。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與會所制度。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
  40.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
  41. 陳怡真(2004)。澄懷觀道:陳奇祿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42.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
  43. 馮作民(1966)。臺灣歷史百講。臺北:青文。
  44. 黃松浪(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45.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
  46. 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稻香。
  47. 廖凰玎(2011)。淺論都市治理之法規與政策─以臺北市街頭藝人為例。「2011 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
  48. 廖凰玎(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所。
  49. 漢寶德(2013)。建築‧ 歷史‧ 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臺北:暖暖書屋。
  50. 劉宜君(2009)。我國文化藝術補助政策與執行評估。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
  51. 應鳳凰編(2012)。聶華苓。臺南:臺灣文學館。
  52.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 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香。
  53. 薛化元編(2003)。自由中國選編。臺北:稻香。
  54. 聶華苓(2011)。三輩子。臺北:聯經。
  55. 羅昌發(200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6. 蘇永欽(2006)。部門憲法。臺北: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