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王夫之《禮記章句》與其所涉及之明清《禮記》學問題

并列篇名

On Wang Fu Zhi's Li Ji Zhan Ju and the Related Issues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作者

黃羽璿(Yu-Hsuan Huang)

关键词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學〉〈庸〉回歸 ; 錯簡 ; 明清《禮記》學 ; Wang Fu Zhi ; Li Ji Zhang Ju ; the Regress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Wrong Compilation ; the Study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5卷4期(2017 / 12 / 01)

页次

125 - 1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透過闡繹王夫之《禮記章句》所運用之經學方法暨所開發之《禮記》學議題,觀察其對明代《禮記》學觀念之延續與變革,同時蠡測其對清代禮學產生之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為:船山的〈大學〉、〈中庸〉回歸論述一如郝敬,乃思透過註解經書的方式彰顯儒家聖學的正統地位,進而達到分殊陽明心學與二氏之學等異端思想的目的;其不同處則在於,船山在標榜朱子的前提下,〈大學〉仍從用〈補傳〉改本,且為駁詰陽明擇用之《古本大學》,更從根本上直接否定鄭注之《禮記》本〈大學〉。此種毫無顧忌地批評鄭玄,正是延續明代《禮記》學發展中「去鄭玄化」之傳統而來。此外,《章句》新創之〈禮運〉「錯簡說」,延續了宋明以來疑經改經之風氣,進而影響包括欽定《義疏》在內的清代學者,而成為《禮記》研究的新興議題。船山又同時變化運用「章句」之法,離析〈坊記〉、〈表記〉、〈緇衣〉等3篇經文,將過去認為盡屬孔子話語的「子曰」分為「孔子之言」與「記者之言」,亦啟發了包括陳澧在內的後世學者。而船山對《記》文中「子曰」之崇奉,則具體化為另種「尊經」的「表象」,大幅改變了明人動輒質疑經文的態度。惟其對經文之信從乃立基於「尊孔」之信仰,而非「尊經」之信念,故與乾嘉「神聖經典」指導原則下所建構之「絕對文本」概念仍有本質上的差別,亦見《章句》居明清禮學過渡中所蘊含之未成熟轉型條件。本文綜論王夫之身處明清之交所開展之多樣化禮學議題及新舊學術因革,對於船山之經學與明清《禮記》學史之發展研究當有實質助益,為其價值所在。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roaches that Wang Fu Zhi had adopted in Li Ji Zhang Ju and different scools on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us concluded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Wang had made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 finding was that Wang held the same position as Hao Jing did, which was to emphasize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and Hao lay in the fact that Wang completely denied Zheng Xuan's perspective on the Book of Rites, which was also the mainstream of the study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Furthermore, what Wang had proposed the wrong compilation of "Li Yun" in Li Ji Zhang Ju became the new approach studying the Book of Rites. By analyzing "Fang Ji", "Biao Ji", "Zi Yi", Wang separated "Confucius said" into two categories, "what Confucius said", and "what the writer said". In conclus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was to provide a clear picture of Wang’s 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his time 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Rit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胡楚生(2006)。邵懿辰〈論禮運首段有錯簡〉說駁議。興大人文學報,36,1-22。
    連結:
  2. 黃忠慎(2004)。王夫之《詩經》學新探。國文學誌,8,299-322。
    連結:
  3. (1986)。續經解三禮類彙編。臺北:藝文。
  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濟南:齊魯書社。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7.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
  8. (2001)。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10. 徐仁甫(1947)。〈《禮運》“ 大同" “ 小康" 錯簡補正〉。武漢日報1947 年3 月11 日,文學副刊。
  11.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
  1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1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14. 權近(1418)。〈禮運〉,《禮記淺見錄》卷8,葉5、37。朝鮮太宗18 年(1418 年)刊本。
  15. 元陳澔(2009)。禮記集說。臺北:世界。
  16. 宋朱熹(1985)。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
  17. 宋張載(1983)。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
  18. 唐陸德明、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2006)。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
  19. 唐魏徵(2002)。隋書。北京:中華。
  20. 清王夫之(1962)。王船山詩文集.薑齋詩集.薑齋六十自定稿。北京:中華。
  21. 清皮錫瑞(2008)。經學通論。北京:中華。
  22. 清杭世駿(1992)。續禮記集說。臺北:明文。
  23. 清杭世駿(1992)。續禮記集說。臺北:明文。
  24. 清孫希旦、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
  25. 清納蘭成德編(2007)。通志堂經解。揚州:廣陵書社。
  26. 清高宗敕編(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27. 清高宗編(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28. 清顧炎武、陳垣校注(2007)。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
  29.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
  30. 王孝魚(1975)。船山學譜。臺北:廣文。
  31. 王夢鷗註釋(2002)。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32. 永良(1996)。《禮記.禮運》首段錯簡應當糾正。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S6),72-73。
  33. 吳光編校、錢明編校、董平編校、姚延福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
  34. 吳信如(2008)。唯識秘法―船山佛學思想探微。北京:中國藏學。
  35. 李君(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西安,西北大學。
  36. 沈善洪編(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
  37. 林碧玲(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8. 侯外廬編(2004)。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
  39. 徐仁甫(2014)。談《禮運》首段錯簡問題。乾惕居論學文集,北京:
  40. 耿素麗選編、胡月平選編(2009)。三禮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
  41. 張立文(2000)。船山哲學。臺北:七略。
  42. 張西堂(1973)。船山學譜與船山遺書提要。臺北:中國船山學會。
  43. 張學智(2006)。王夫之對禮的本質的闡釋。北京大學學報,43(6),39-45+56。
  44. 張學智(2005)。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以《禮記.樂記》為中心。中國哲學史,4,35-40。
  45.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46.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47.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48.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49.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50.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51.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
  52. 郭齊勇編(2010)。儒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聯。
  53. 陳力祥(2008)。王船山禮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
  54. 陳垣(1969)。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
  55. 陳章錫(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56. 嵇文甫(1987)。王船山學術論叢。新店:谷風。
  57. 曾昭旭(1996)。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
  58. 黃國聲編(2008)。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
  59. 黃進興(201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
  60. 楊朝明(2004)。〈禮運〉成篇與學派屬性等問題。儒家文獻研究,濟南:
  61. 楊儒賓(2013)。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62. 葉國良(2010)。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
  63. 虞萬里(2009)。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武漢大學。
  64. 劉咸炘(2009)。推十書.乙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65. 戴景賢(2012)。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