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讀俞樾《諸子平議‧淮南子》記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f Huainanzi Pingyi in Yuyue's Zhuzi Pingyi
|
作者
|
郭鵬飛(Pang-Fei Kwok);蔡挺(Ting Choi)
|
关键词
|
俞樾 ; 《諸子平議》 ; 《淮南子平議》 ; 《淮南子》 ; 訓詁學 ; Yuyue ; Zhuzi Pingyi ; Huainanzi Pingyi ; Huainanzi ; Chinese Philology
|
期刊名称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5卷4期(2017 / 12 / 01)
|
页次
|
85
-
12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德清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晚清樸學大家,徐世昌(1855-1939)《清儒學案.曲園學案》譽之曰:「同、光之間,蔚然為東南大師。」《諸子平議》一書,是子學訓釋的鉅著,乃俞樾代表作,足可與王念孫(1744-1832)《讀書雜志》雁行。俞樾嫻於古籍,通文字音韻,對語文有極其敏銳的觸覺,故其分析文意,常有新見,如《淮南子‧道應訓》「可以窈」,俞氏讀「窈」為「幽」,《文子》正作「可以幽」。又同篇「而示諸先生」,王念孫謂「先生」二字於義無取,「先生」當作「民人」。俞樾則指「民人」與下文不合,而以「先生」二字無誤。此皆見俞氏卓見與深邃之語文功底。然而,俞氏亦有千慮一失之處,如《淮南子.精神訓》「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俞改「充」為「元」,卻欠憑證,不知李善注引此句亦作「充」,而「充」釋為「實」,義本通暢,毋庸改字。又如《說林訓》「任動者車鳴也」,俞氏指「任」是「任木」。然「任木」無單言「任」者,「任」實取其「擔」義。凡此皆見俞氏勇於立說而有欠周密之失。今就俞氏《諸子平議.淮南子》部分,舉其精到見解,檢其可議之處,略陳己見,並就相關詞義問題,一併討論。
|
英文摘要
|
Yuyue (1821-1907) was a distinguished Qing (1644-1912) scholar, whos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philology are greatly respected to this day. His work, Zhuzi Pingyi, continue to be essential references for Chinese philologists. However,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rgue that his commentaries on Huainanzi would benefit from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refinement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re-examine some of their commentaries on Huainanzi and offer rectification to possible errors. Sixteen examples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it is hoped that the questions raised in this essay will form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1986)。續經解尚書類彙編。臺北:藝文。
-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
-
(清)俞樾(1936)。《諸子平議》下冊。上海:商務。
-
(1982)。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臺北:藝文。
-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
(1976)。和刻本諸子大成。東京:汲古書院。
-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
-
(清)陳昌齊(出版年不詳)。〈道應訓〉,《淮南子正誤》卷8,頁3b。上海圖書館藏清陳昌運等校刻《賜書堂集》本。
-
岡本保孝(出版年不詳)。〈說林訓〉,《淮南子疏證》卷17。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江戶後期寫本。
-
宋王欽若編纂、周勛初校訂(2006)。冊府元龜。南京:鳳凰。
-
宋李昉編(1960)。太平御覽。北京:中華。
-
宋洪興祖、白化文點校(1983)。楚辭補注。北京:中華。
-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2003)。雲笈七籤。北京:中華。
-
宋鄭樵(1985)。通志。臺北:新興。
-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
-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
-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
-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2009)。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
-
清王引之(1985)。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
-
清王念孫、徐煒君點校、樊波成點校(2014)。讀書雜志。上海:上海古籍。
-
清王念孫、徐煒君點校、樊波成點校(2014)。讀書雜志。上海:上海古籍。
-
清王念孫、徐煒君點校、樊波成點校(2014)。讀書雜志。上海:上海古籍。
-
清阮元校(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
清阮元校(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
清阮元校(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
清阮元校(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
清阮元校(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
清阮元校(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
-
清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
-
漢王符、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1985)。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
-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59)。史記。北京:中華。
-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
-
丁福保(1988)。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
-
于大成(2005)。淮南鴻烈覽冥校釋。淮南鴻烈論文集,臺北:
-
于省吾(1962)。雙劍誃諸子新證。北京:中華。
-
于豪亮(1985)。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
-
中村璋八(1998)。五行大義校註。東京:汲古書院。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90)。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成都:四川人民。
-
王天海、王韌(2014)。意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王叔岷(2007)。古籍虛字廣義。北京:中華。
-
王叔岷(2007)。諸子斠證。北京:中華。
-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
-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
-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
-
何樂士(2006)。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
-
吳承仕、周紀彬點校(1985)。淮南舊注校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
吳熊和編(2001)。蔣禮鴻集。杭州:浙江教育。
-
李定生、徐慧君(2004)。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
-
金其源(1957)。讀書管見。上海:商務。
-
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2006)。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
-
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2006)。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
-
徐仁甫、徐湘霖校訂(2014)。廣釋詞。北京:中華。
-
袁珂(1992)。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
-
馬宗霍(1984)。淮南舊注參正。濟南:齊魯書社。
-
馬非百(1979)。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
-
高亨纂、董治安整理(1989)。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
-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
-
張震澤(1984)。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
-
張雙棣(2013)。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
-
張雙棣(2013)。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
-
許富宏(2013)。慎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
-
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
-
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
-
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
-
陳奇猷(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
陳麗桂(2002)。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
-
黃暉(1990)。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
-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李學勤審定(2007)。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
-
楊俊光(1991)。惠學錐指:惠施及其思想。南京:南京大學。
-
楊樹達(2013)。淮南子證聞。上海:上海古籍。
-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
-
趙振鐸(2012)。集韻校本。上海:上海辭書。
-
趙振鐸(2012)。集韻校本。上海:上海辭書。
-
劉文典、馮逸點校、喬華點校(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
-
劉文典、管錫華點校(1999)。劉文典全集。合肥:安徽大學。
-
劉殿爵(1967)。讀《淮南鴻烈》札記。聯合書院學報,6,139-188。
-
蔣錫昌(1988)。老子校詁。成都:成都古籍。
-
黎翔鳳、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
-
黎翔鳳、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