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越儒黎貴惇的感應思想及其三教交涉

并列篇名

Lê Quý Đôn's Thought of Sympathy and the Concerned Integration of Three Teachings

作者

林維杰(Wei-Chieh Lin)

关键词

理氣 ; 感應 ; 同質感應 ; 異質感應 ; li and qi ; Sympathy ; Homogeneous Sympathy ; Heterogeneous Sympathy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6卷1期(2018 / 03 / 01)

页次

259 - 2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處理越南儒者黎貴惇的感應思想,嘗試提出感應的四種模式呈現儒釋道三家的交涉情形,這些模式分別是(同質的)同理相感與同氣相感,以及(異質的)理氣相感與異氣感應。「同理相感」是天理與人心之間的感通,「理氣相感」則包含人心與鬼神,以及精神與軀體之間的互動感知,「異氣相感」指的是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勝及沖和與否。「同氣相感」不僅指「天地之氣」與「人之氣」的相接感應,也包含鬼神仙佛與凡人之間的懲戒與果報,甚至指向祭祀墓葬時先祖與後輩之間的血氣感應。形上學的理氣論在貴惇手中逐漸轉為氣學。對他而言,氣化流行貫穿宇宙,也是各種感應現象的主要模式。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will to deal with Vietnamese Confucian scholar Lê Quý Đôn's thought of sympathy in order to give a picture of the concerned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According to Lê, the presentation of sympath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forms, namely "the homogeneous activity of sympathy" between presentations of same li and of same qi, and "the heterogeneous activity of sympathy" between liqi and between different qi. The first homogeneous form of sympathy is a communication of Dao and heart/mind. The second homogeneous form, to which Lê pay the most attention, contains not only the mutual sympathy between cosmic qi and human qi, but also the punishment and retribution of human world from Gods and Buddha, even that the skeleton of ancestors can put descendants under their protection. The third activity, which is seen as heterogeneous, contains the sympathy between heart/mind and ghost/ god, and between spirit and body. The fourth heterogeneous form means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restraint between Ying and Yang or among the five elements. Lê amends Zhu Xi's metaphysics about relationship of li-qi and views qi as the guiding and dominant role of our cosmo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維杰(2013)。黎貴惇的朱子學及其仙佛思想。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61-186。
    連結:
  2. 林維杰(2016)。程伊川論感通與感應。哲學與文化,511,97-112。
    連結:
  3. 黃俊傑(2004)。從中日比較思想史的視野論經典詮釋的「脈絡性轉換」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4,381-402。
    連結:
  4. 黃俊傑(2012)。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2,55-78。
    連結:
  5. 于向東編(2000)。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越南卷)。濟南:山東人民。
  6. 于在照、梁遠(2007)。試論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4),72-76。
  7. 呂澂(1982)。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
  8. 李幸玲(1997)。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18,127-157。
  9. 李豐楙(2012)。官箴與勸善:黎貴惇《見聞小錄.箴儆》的善書化。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臺北:
  10. 周敦頤(1978)。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11. 林維杰(2012)。黎貴惇思想中的格物學。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臺北:
  12. 青烏先生、兀欽仄注(1991)。黃帝宅經(及其他三種)。北京:中華。
  13. 孫遜編、鄭克孟編、陳益源編(2010)。越南漢文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
  14. 徐志輝(2004)。天人感應論與中國古代宇宙觀。齊魯學刊,181,99-103。
  15.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
  16. 馮禹(1989)。論天人感應的四個類型。孔子研究,1,82-87+19。
  17. 黃宗羲(2010)。明儒學案。北京:中華。
  18. 黃宗羲、沈善洪編(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
  19. 黃俊傑(2010)。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 董仲舒、周桂鈿譯注(2011)。春秋繁露。北京:中華。
  21. 蔡仁厚(1984)。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
  22. 黎貴惇。《見聞小錄》卷9。河內:越南社科院藏抄本,編號A32。
  23. 黎貴惇。《見聞小錄》卷1。河內:越南社科院藏抄本,編號A32。
  24. 黎貴惇。《見聞小錄》卷10。河內:越南社科院藏抄本,編號A32。
  25. 黎貴惇(2011)。芸臺類語。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6. 黎貴惇(2011)。芸臺類語。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7.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
  28.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
  29.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
被引用次数
  1. 黎秉一(2022)。民初悟善社《靈學要誌》及其靈學論述與實踐。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9(2),1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