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代臺海關係下的媽祖形象建構:一場解嚴後蘇澳漁民的集體朝聖行動

并列篇名

The Image-Building of Matsu in the Morden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A Study of the Su'ao Fishers' Pilgrimage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作者

林瑞愷(Rui-Kai Lin)

关键词

冷戰 ; 臺海關係 ; 走私 ; 媽祖信仰 ; 地方社會 ; Cold Wa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 Smuggling ; Matsu Religion ; Local Society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8卷2期(2020 / 06 / 01)

页次

53 - 1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關注蘇澳南天宮媽祖與解嚴前後蘇澳地方社會的發展變化,並試圖探究解嚴後這場漁民的集體行動對突破當時兩岸特殊的政治框架帶來的影響。本研究以地方宮廟的一尊神的形象建構作為研究切入點,試圖從民間的角度,從下至上地重新檢視戰後臺灣地方社會的發展歷程與冷戰體制的互動關係。當地漁民自蘇澳開發始便沒有停止與外界的貿易與交流。本研究發現,在戰後的發展中,他們為了適應時局變化,不停地試圖在貿易經濟、漁業經濟、宗教經濟中周旋以取得最大利益。本文透過田野調查,結合民間與官方論述進行討論,集中探究蘇澳漁民1987年接受中國大陸製神像和1989年發動的直航進香活動及其意涵。作者企圖展示蘇澳地方社會與現代國家的互動過程與利益競逐的過程。而其中,宗教作為一種被國家與地方社會認可的協調方式被提上檯面。作為行動的結果,南天宮因此崛起成為東臺灣首屈一指的媽祖廟,蘇澳的媽祖成為當時兩岸津津樂道的「海峽和平女神」,同時最早由漁民首開的交流經驗也隨著戰後兩岸政治的發展被逐漸被大眾認知並進入法律視野。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societal development in postwar Su'ao,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ao local society in post-war period. By using relig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nalysis, this research figures out how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Su'ao's fishermen used religion to package their requiremen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temple (Nantien Temple) as a gathering point for locals, and observing how the temple functions as a center for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the regim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comprehend Taiwan's post-war political history and the patterns of Cold War era political affairs by understanding the life experience of people living on the frontier. Even in the turmoil of the Cold War, fishermen acting in the Taiwan Strait never stopped their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black market. This research considers this experience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nongovernmental channels as the fountainhead of the Post-Cold War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leaders of collective anti-government action used religion as a negotiation tool to catch the public's attention. By analysing those two actions in 1987 and 1989, this research gains first-person insights into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and government powers as well as local responses to government control.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with government authority, Nantien Temple has become an influential temple of Taiwan; the experiences and needs of local fishermen who represent the peoples who has the needs to contact with each sides were also recognized by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of Taiwan through relig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143-184。
    連結:
  2. 鄭振滿(2010)。湄洲祖廟與度尾龍井宮:興化民間媽祖崇拜的建構。民俗曲藝,167,123-150。
    連結:
  3. 羅士傑(2012)。地方宗教傳統與「去中心化」的地方政治:重探溫州金錢會事件(1850-186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3),159-202。
    連結:
  4. 〈林源吉:宗教直航有助兩岸交流十年前挑戰禁令率船隊赴湄洲進香返臺被判刑〉,聯合報 2000 年 1 月 18 日第 3 版。
  5. 〈進香是法有漏洞〉,中央日報 1989 年 5 月 9 日第 10 版。
  6. 〈海上遇風浪、船機多故障避風湄洲去、完成進香願南天宮進香隊二十位船長陳述當時情況〉,中國時報 1989 年 5 月 14 日第 3 版
  7. 〈大陸漁船步步逼近,寶島漁民惶惶不安〉,中國時報 1987 年 8 月23 日第 3 版
  8. 〈福建沿海地區建立臺灣漁民接待站〉,人民日報 1979 年 1 月 23 日第 4 版。
  9. 〈直航大陸進香一審被判有罪,南天宮信徒 22 人今請願特赦,蘇澳宜蘭桃園信徒也將北上聲援〉,聯合報 1990 年 5 月 9 日第 3 版。
  10. 〈蘇澳進香出發〉,中央日報 1989 年 5 月 6 日第 10 版。
  11. 〈以物易物扯上違警罰法法界人士認為太過牽強應查明有無販賣意圖再予認定,並以統戰相掛鉤〉,中國時報 1987 年 8 月 23 第 3 版。
  12. 〈捕魚沒理由不放行進香是否違法待考古物?匪貨?走私品?媽祖神像屬哪一類?以漁民身份隨船出海兩縣議員是否違法?〉,民生報 1989 年 5 月 11 日第 4 版。
  13. 〈蘇澳進香返回〉,中央日報 1989 年 5 月 11 日第 10 版。
  14. 〈南天宮向各寺廟信徒發出邀請並與李登輝勾連,望得到陳情〉,中國時報 1990 年 4 月 23 日第 4 版。
  15. 〈臺灣大型船隊首次直航湄洲灣〉,湄州日報 1989 年 5 月 15 日頭版。
  16. (清)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17. (清)姚瑩(1960).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18. (清)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19. (清)唐贊袞(1996).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20. (清)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21. 《福建黨史月刊》(2008)。福建要走在四化建設的前頭──項南回顧清 “ 左 ” 和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的發展。福建黨史月刊,8,4-5。
  22. 《噶瑪蘭》(1986)。談國家安全法:解嚴沒我們的份。噶瑪蘭,27,6。
  23. Hatfield, DJ W.(2010).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New York, NY:Palgrave Macmillan.
  24. 于龍生,〈直航大陸進香一審被判有罪南天宮信徒 22 人今請願特赦蘇澳宜蘭桃園信徒也將北上聲援〉,《聯合報》1990.5.9,第3 版。
  25. 王安陽(2003)。南方澳港漁撈方法的回顧。宜蘭文獻雜誌,66,3-75。
  26. 王見川(1988)。光復前的北港朝天宮:兼論其與其他媽祖廟之關係。民間宗教第三輯:中國近現代民間教門媽祖信仰專輯,臺北:
  27. 王茂臻(2003)。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
  28. 田中一二(1919)。《臺灣產業總覽》。臺北:太陽通信社臺灣支局。
  29. 田中健夫,楊翰求(譯)(2012).倭寇─海上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30. 朱天順(1989)。媽祖研究論文集,廈門:
  31. 朱致賢(2013)。從天后到兩岸和平女神。經典雜誌,184,36-61。
  32. 江宋(1983)。又見阿 Q ──蘇澳漁會無理又無聊的規定。前進周刊,19,26。
  3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3)。《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沿近海及養殖漁戶經濟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漁業廳。
  34. 何勝初(編)(2009).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對外漁業發展協會 20 週年專刊.臺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發展協會.
  35. 宋光宇(編)(1995).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
  36. 宋怡明, Micheal A.,黃煜文(譯),陳湘陽(譯)(2016).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北:臺大.
  37. 村上衛(2013)。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名古屋大学。
  38. 杜贊奇,王福明(譯)(1996).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 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
  39. 宜蘭縣政府(1986).宜蘭縣綜合發展計劃──現狀調查、資料蒐集及發展預測分析.宜蘭:宜蘭縣政府.
  40. 林元伯(1989)。臺灣的媽祖分靈。媽祖研究論文集,廈門:
  41. 林玉茹(2013)。殖民地的產業治理與摸索──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新史學,24(3),95-133。
  42. 林玉惠(編)(1998).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產業.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43. 林美伶(1998)。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44.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68,41-104。
  45. 林美容(2019)。由祭祀圈到信仰圈 —— 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
  46. 松田良孝,蘆荻(譯)(2017).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臺灣往來記.臺北:聯經.
  47. 姚麗香,瞿海源(1986)。臺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
  48. 若林正丈(2008)。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
  49. 若林正丈(1997)。蒋経国と李登輝─「大陸国家」からの離陸?。東京:岩波。
  50. 徐惠隆,陳財發(2003)。討海.船家.南方澳 —— 南方澳漁業移民訪談錄。宜蘭文獻雜誌,65,106-127。
  51. 浙江省外經貿志編纂委員會(2001).浙江省外經貿志.北京:中華.
  52. 張珣(1995)。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群的整合。思與言,33(4),83-106。
  53. 張珣(1997)。湄洲媽祖權威的理論反省。兩岸文教簡訊,6,6-8。
  54. 莆田市外經貿志編纂委員會(1995).莆田市外經貿志.北京:方志.
  55. 連心豪(2005).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南昌:江西高校.
  56. 陳春聲(2001)。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2,73-106。
  57. 陳春聲(2008)。媽祖的故事與社區的歷史:以明清時期粵東一個港口的研究為中心。臺灣人類學刊,6(1),77-101。
  58. 陳財發(編撰)(2010).恩覃討海人:南天宮一甲子紀念專輯.蘇澳:南方澳南天宮.
  59. 游家瑞(2003)。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60. 華琛,潘自蓮(譯)(1988)。神明標準化:華南沿海地區天后之提倡(960-1960)。思與言,26(4),369-397。
  61. 黃玲娜(1987)。我國漁民與「我國」漁民海上交易。噶瑪蘭,67,6-8。
  62. 黃美英(1994).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
  63. 黃麗卿(2012)。宜蘭,佛光大學宗教與生命學系。
  64. 奧野修司,黃鈺晴(譯)(2017).沖繩走私女王:夏子.臺北:聯經.
  65. 廈門對外經濟貿易志編委會(1998).廈門對外經濟貿易志.北京:中國統計.
  66. 廈門漁業志編纂委員會(1995).廈門漁業志.廈門:鷺江.
  67. 楊金源(2014)。地方信仰中心地位的競逐─以宜蘭南、北方澳媽祖廟變遷為例。2014 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68. 楊桂良(1996).湄洲祖廟朝聖之旅.臺北:廣澤.
  69. 楊鵬飛(編)(2012).媽祖文化三十年.福州:海峽文藝.
  70. 葉永文(2000).臺灣政教關係.臺北:風雲論壇.
  71.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何江穗(譯),鄭廣懷(譯),張敏(譯)(2007).弱者的武器.江蘇:譯林.
  72. 廖大慶(2003)。南方澳的宗教概況。宜蘭文獻雜誌,65,90-100。
  73. 漳州市漁業志編纂委員會(2009).漳州市漁業志.北京:中國農業.
  74. 福建省水運志編纂委員會(1977).福建省水運志.北京:人民交通.
  75.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8).福建省志閩臺關係志.福州:福建人民.
  76. 臺州邊防志編纂委員會(1999).臺州邊防志.臺州:方志.
  77. 臺灣總督府(1926)。《臺湾事情》。臺北:日日新報。
  7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水產課(1915)。《台湾の水產》第二號。臺北:臺灣總督府。
  79. 潘文欽(2013)。宜蘭,佛光大學宗教組。
  80. 蔡相輝(2006).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81. 鄭振滿(2012)。民間信仰與祀典制度:清代臺灣水仙尊王崇拜。2012 年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2. 穆黛安,劉平(譯)(1997).華南海盜(1970-18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83. 應星(2016).「氣」與抗爭政治:當代中國鄉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84. 簡浴沂(編撰)(2004).蘇澳區漁會誌.蘇澳:蘇澳區漁會.
  85. 簡浴沂,陳素珍(2004).蘇澳區漁會誌:蘇澳區漁業發展記略.宜蘭縣蘇澳鎮:蘇澳區漁會.
  86. 蘇澳水產株式會社(1935)。《蘇澳漁港》。臺北:蘇澳水產株式會社。
  87. 蘇澳鎮公所(2013).蘇澳鎮志.蘇澳:蘇澳鎮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