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歸葬娘家:明清時期東莞懷德鄧族與女性祖先的祭祀─以「姑嫂墳」傳說為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Female Ancestors in Clan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ke the Legend of "Gu Sao Tomb" as an Example

作者

龔禮茹(Liru Gong)

关键词

女性祖先 ; 宗族 ; 風水 ; 科舉 ; 墓祭 ; Women Ancestors ; Clan ; Fengshui ; Offer Sacrifices in Front of a Grave/Tomb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8卷3期(2020 / 09 / 01)

页次

47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清以來,民間對女性祖先作為夫家宗族的祭祀對象,經歷了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在廣州增城有一處姑嫂墳,系為歸葬娘家的出嫁女而立,并流傳一個關於姑嫂情深的傳說。女性歸葬娘家,這一看似特殊的歷史現象,在南方「不落夫家」的民間傳統和儒家禮制都能找到依據,這意味著走進婚姻制度的女性仍與娘家具有密切的聯繫。饒有趣味的是,這種聯繫在女性逝世數年後,卻依然能夠在姻親家族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明清時期儒家禮制庶民化的過程有關。「姑嫂墳」的傳說實際為懷德鄧族在一個複雜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傳統,通過女性祖先故事的建構、祭祖儀式的實踐,凝聚同族的利益共生關係和文化認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儒家關於女性祖先的祭祀觀念落實到民間社會的時候,士大夫利用儒家禮制、民間知識傳統、國家的力量,乃至社會關係力量的疊加,逐步將對女性祖先的祭祀演變為宗族的一部分。正是在各種力量的推動下,祖母吳氏由鄧族中一位不受重視的角色,演變為與宗族科舉事業密切關聯的、強化宗族支派內部凝聚力的關鍵人物,在宗族祭祀中具有重要地位。

英文摘要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eople have gradually accepted the ancestors of the female ancestors as the object of sacrifice for the clan. Actually, the legend of "Gu-siao-fen" is a tradition formed in a complicated historical process by the Huaide and Deng nationalitie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ancestor legends and the practice of ancestor worship rites, it condenses the interests of the same clan and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Confucianism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local society, integrating folk knowledge tradition, national power and even the superposi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the sacrifice of female ancestors into a part of the clan. Under the impetus of various forces, the grandmother Wu was transformed from a role that is not valued by the Tang clan into a key person wh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an'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strengthens the internal cohesion of the clan trib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an sacrifi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廖小菁(2015)。神龕上的祖姑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6,133-191。
    連結:
  2. (明)徐一夔,(明)梁寅,(明)劉于,(明)周於諒,(明)胡行簡,(明)劉宗弼,(明)董彝,(明)蔡琛,(明)滕公瑛,(明)曾魯同(2009).大明集禮.北京:國家圖書館.
  3. 中國人類學會(編)(1987).婚姻與家庭.南昌:江西教育.
  4. 可卡(2005).一笑集.香港:中國文化.
  5. 史澄(1966).廣州府志.臺灣:成文.
  6. 田仲一成,錢杭(譯)(1992).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
  7. 石奕龍(2016)。長住娘家與不落夫家應為不同的習俗。廣西師範學院學報,4,84-91。
  8. 佛山市南海興賢仕齊房修(年代不詳)。《仕齊房祖譜》(佛山市南海興賢村藏手抄本)未刊稿。
  9. 吳創基(2017)。吳創基(2017)。《南園吳氏與村中往事》(深圳南園吳氏宗族藏)未刊稿。
  10. 岑家梧(1957)。黎族母系氏族制的遺跡。史學月刊,9,45。
  11. 房學嘉(編)(1997).梅州河源地區的村落文化.梅州:國際客家學會.
  12. 冼劍民,陳鴻鈞(編)(2006).廣州碑刻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13. 科大衛(2003)。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頁宗教禮儀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1(2),1-20。
  14. 區小健(2017).岳伯家聲—潮連區氏十一龍祠堂錄.香港:天馬.
  15. 常建華(2005).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
  16. 連瑞枝(2008)。女性祖先或女神——雲南洱海地區的始祖傳說與女神信仰。白族文化研究,昆明:
  17. 陳伯陶(1927e)。《東莞縣誌 102 卷》第 8 冊。東莞:養和印。
  18. 陳伯陶(1927b)。《東莞縣誌 102 卷》第 3 冊。東莞:養和印。
  19. 陳伯陶(1927a)。《東莞縣誌 102 卷》第 1 冊。東莞:養和印。
  20. 陳伯陶(1927c)。《東莞縣誌 102 卷》第 4 冊。東莞:養和印。
  21. 陳伯陶(1927d)。《東莞縣誌 102 卷》第 6 冊。東莞:養和印。
  22. 陳建華(編)(2008).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 ‧ 增城區卷.廣州:廣州.
  23. 陳弱水(2009).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4. 項萌(2005)。家族祭祀制度中的女性──對桂東南客家家族某村落的考察。婦女研究論叢,5,43-48。
  25. 廖小菁(2015)。何仙姑與七郎婆──廣東何氏宗族的女性祖先崇拜與歷史敘事。新史學,4,127-183。
  26. 趙甲春(編)(1991).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鐘山卷.南寧:廣西民族.
  27. 劉永華(編)(2011).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
  28. 增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12).廣州市增城市志 1994-2005.廣州:花城.
  29. 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2010).廣東民間故事全書增城卷.廣州:嶺南美術.
  30. 廣東增城雅瑤吳氏宗親會(2014)。廣東增城雅瑤吳氏宗親會(2014)。《廣東增城瑤溪吳氏族譜》(深圳南園吳氏宗族藏)未刊稿。
  31. 潘光旦(1991).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上海:上海.
  32. 蔣炳釗(2002).東南民族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33. 鄧居易堂修(1935)。《懷德鄉鄧氏族譜》。廣州:廣州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複印本。
  34. 鄧毓思(1979).新界鄧氏族譜序.臺北:代言.
  35. 鄧輔賢(1985)。留耕堂家譜。
  36. 錦田鄧氏(修)(1981)。錦田鄧氏師檢堂家譜。
  37. 瀨川昌久,錢杭(譯)(1999).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