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左傳》齊國交通路線考論
|
并列篇名
|
The Discussion of Traffic Routes in Qi State in Zuo-Zhuan
|
作者
|
黃聖松(Sheng-Sung Huang);徐鼎鼎(Ding-Ding Xu)
|
关键词
|
《左傳》 ; 春秋 ; 齊國 ; 交通 ; 路線 ; Zuo-Zhuan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Qi state ; Traffic Route
|
期刊名称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8卷4期(2020 / 12 / 01)
|
页次
|
75
-
13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左傳》為範圍,考論春秋齊國交通路線。以齊都臨淄為核心,輻射為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東向等五個方向之道路。南向交通路線主要幹道為「臨淄-艾陵」,自艾陵又分「艾陵-堂阜」,「艾陵-夾谷(祝其)」,「艾陵-博」三道。西南向路線前半段路程途經都邑為「臨淄-祝柯」,至祝柯後又分「祝柯-靡笄山」、「祝柯-平陰」二道。平陰以下又分「平陰-京茲」、「平陰-靡笄」、「平陰-陽州」三線,第二線又與上述「祝柯-靡笄山」連接。「平陰-陽州」途經穀時,又分支「穀-莘」一線。西向路線途經都邑為「臨淄-轅」,北向路線途經都邑為「臨淄-薄姑」。東向路線又分南北二道,北道途經都邑有「臨淄-密」;此外,邶殿又北向分支一路至鄑。至於南道前段途經都邑為「臨淄-東陽」,至東陽後又分三路,由北至南依序為「東陽-棠」、「東陽-介根」、「東陽-莒」。此外,上述第三路自郱又東南分出一路可達郚,是歧出之一線。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raffic routes in Qi stat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t only refers to Zuo-Zhuan. There were five routes in the Qi's capital Linzi, and there were five directions of them: southward, southwestward, westward, northward and eastward. The main road to the south was "Linzi to Ailing". It forked to three roads at Ailing, and they were "Ailing to Tangfu", "Ailing to Jiagu (Zhuqi)" and "Ailing to Bo". The first half distance to Zhuke by way of capital Linzi was southwestward. It forked to two road s at Zhuke, and they were "Zhuke to Mijishan" and "Zhuke to Pingyin". In addition, Pingyin was an interchange of three roads, which were "Pingyin to Jingzi", "Pingyin to Mijishan" and "Pingyin to Yangzhou". The road "Pingyin to Mijishan" connected to "Zhuke to Mijishan". Gu was on the road by "Pingyin to Yangzhou", and the road "Gu to Shen" was the way down. "Linzi to Yuan" was westward, and "Linzi to Baogu" was northward. There were two roads on eastward route. "Linzi to Mi" was northbound, and "Linzi to Dongyang" was southbound. There was a branch to north down to Zi at Beidian on the way northbound. The first half distance to Dongyang by way of capital Linzi was southwestward. It forked to three roads at Dongyang, and they were "Dongyang to Tang", "Dongyang to Jiegen" and "Dongyang to Ju". There was a branch to southeast down to Wu at Ping on the road "Dongyang to Ju".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2004).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
-
(三國)韋昭(1974).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
-
(元)于欽,劉敦愿(校釋)(2012).齊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
(宋)樂史(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
-
(宋)羅泌(1983).路史.臺北:臺灣中華.
-
(明)李賢(1990).大明一統志.西安:三秦出版社.
-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83).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
(晉)司馬彪,(梁)劉昭(注補)(1965).後漢書志.北京:中華書局.
-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1993).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
(清)王先謙(1986).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
-
(清)王謨(輯)(2007).漢魏遺書鈔.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清)永瑢(編),(清)紀昀(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
(清)永瑢,(清)紀昀(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
(清)永瑢,(清)紀昀(1983).景印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
(清)永瑢,(清)紀昀(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
(清)周壬福(修),(清)李同(纂)(1976).博興縣志.臺北:成文.
-
(清)洪亮吉(1987).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
-
(清)范士齡(2002).左傳釋地.上海:上海古籍.
-
(清)孫衍(1716)。《長山縣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55年刻本。
-
(清)徐乾學(輯),(清)納蘭性德(校刊)(1970).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
-
(清)馬宗璉(1961).春秋左傳補注.臺北:復興.
-
(清)舒化民(修),(清)徐德城(纂)(1976).長清縣志.臺北:成文.
-
(清)葉圭綬(1882)。《續山東考古錄》。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光緒8年山東書局重刊本。
-
(清)劉德芳纂修(1685)。《蒙陰縣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24年刻本。
-
(清)穆彰阿等(1934)。《嘉慶重修一統志》。上海:商務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清史館藏進呈寫本影印。
-
(清)顧炎武,陳垣(校注)(2007).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
-
(清)顧祖禹(2005).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
-
(清)顧棟高(1993).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
-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1993).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司馬遷,瀧川資言(考證)(1991).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漢)桑欽,(北魏)酈道元(注)(2001).水經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93).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劉向(輯錄)(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
(漢)劉安(編),何寧(集釋)(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
卜慶華(2000)。邿國地望新探。江漢考古,21(2),91-93。
-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2011)。山東新泰雁嶺關遺址調查。華夏考古,25(1),3-6。
-
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編)(1994).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
-
王子今(2004).郵傳萬里:驛站與郵遞.長春:長春.
-
王子今(1994).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
王子今(2002)。中國交通史研究一百年。歷史研究,42(2),164-179。
-
王京龍(2005)。長峪道:一條新發現的古代齊魯大道。煙臺師範學院學報,22(1),17-19。
-
王恢(1984).中國歷史地理.臺北:臺灣學生.
-
王倬(1923)。《交通史》。北京:商務。
-
王崇煥(1993).中國古代交通.臺北:台灣商務.
-
王獻唐(1983).山東古國考.濟南:齊魯.
-
史念海(1960)。春秋時代的交通道路。人文雜誌,4(3),59-66。
-
史念海(1988).中國的運河.西安:陝西人民.
-
史念海(1990)。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5(3),5-37。
-
史念海(1996).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
-
白壽彝(1937)。《中國交通史》。北京:商務。
-
任相宏(1998)。〈邿國地望尋蹤〉,《中國文物報》1998.9.9,第3版。
-
任相宏(1998)。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周代墓地及相關問題初探。考古,43(9),26-35。
-
任相宏(2004)。仙人臺周代邿國貴族墓地發掘的主要收獲及其對史學研究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38(1),13-18。
-
曲英杰(1991).先秦都城復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
朱活(1972)。從山東出土的齊幣看齊國的商業和交通。文物,18(5),55-59。
-
朱繼平(2013)。周代邿國地望及相關問題再探。杭州師範大學學報,35(3),24-29。
-
李修松(2003)。試論春秋時期淮河流域之交通。安徽史學,24(1),106-109。
-
唐敏(1993).山東省古地名辭典.濟南:山東文藝.
-
徐波,李翠霞(2016)。山東省萊蕪市出土商周青銅器概述。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35(11),58-74。
-
晏星(1994).中華郵政發達史.臺北:臺灣商務.
-
袁德宣(1928)。《交通史略》。北京:北京交通叢報社長沙鐵路協會。
-
馬保春(2007).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
-
馬洪路,劉鳳書(1998).中國交通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
-
馬楚堅(1997).中國古代的郵驛.北京:商務.
-
張志熙(修),劉靖宇(纂)(1968).東平縣志.臺北:成文.
-
張翊(1996).中華郵政史.臺北:三民.
-
張華松(2015)。扁鵲里籍盧邑說新證。東嶽論叢,36(7),40-47。
-
陳代光(1997).中國歷史地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
陳槃(2009).不見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上海:上海古籍.
-
陳槃(2009).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上海:上海古籍.
-
陳槃(2009)。春秋列國的交通。中研院所史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先秦卷,北京:
-
陳鴻彝(2013).中華交通史話.北京:中華.
-
程發軔(1996).春秋要領.北京:中華.
-
黃書濤(2008)。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地理學系。
-
黃聖松(2009)。《左傳》魯國交通路線考。高雄師大國文學報,9,197-227。
-
楊升南(1984)。說「周行」「周道」──西周時期的交通初探。西周史研究,北京:
-
楊伯峻(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
-
楊寬(1993).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
-
鄒逸麟(1993).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
-
趙益超(2013)。濟南,山東大學。
-
趙雲旗(1993).中國古代交通.北京:新華.
-
趙衛東(2011)。全真道與民間信仰之間的互動──以濟南長清馬山隔馬豐施侯廟為個案的研究。全真道研究,1(1),165-188。
-
劉玉堂,袁純富(2012).楚國交通研究.武漢:湖北教育.
-
劉廣生,趙梅莊(1999).中國古代郵驛史.北京:人民郵電.
-
樓祖詒(1992).中國郵驛發達史.上海:上海書店.
-
潘英(1986).中國上古國名地名辭彙及索引.臺北:明文.
-
錢穆(2001).史記地名考.北京:商務.
-
謝承仁(編)(1997).楊守敬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
藏嶸(1997).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北京:商務.
-
譚其驤(1991).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
-
嚴耕望(1993)。我撰「唐代交通圖考」的動機與經驗。興大歷史學報,3,1-9。
-
嚴耕望(1985).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被引用次数
|
-
黃聖松(2022)。春秋時代衛國西向與北向交通路線考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60(4),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