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鍾惺「以情解詩」的《詩經》評點及其詮釋問題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Zhong Xing's Comments on Poetry in the View of Emotion-Comments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its Issues of Interpretation

作者

簡澤峰(Tse-Feng Chien)

关键词

《詩經》 ; 鍾惺 ; 評點 ; 晚明 ; 性情 ; Book of Songs ; Zhong Xing ; Comment ; Late Ming Dynasty ; Temperament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59卷1期(2021 / 03 / 01)

页次

199 - 2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鍾惺批點《詩經》為例,分析晚明「評點」這一特殊閱讀方式,在閱讀與理解文本時可能造成的影響、效果。這些影響、效果包括幾個層面:一、對詩意或詩旨的理解側重在何處,也即詮釋批點的重點為何。就現存的批點內容來看,鍾惺似乎並不關心三百篇的整體詩意,即鍾惺似乎對《詩》旨有某種程度的理解,並非全然不顧《詩》意。但他更重視的其實是前人所未曾關心的閱讀意趣等層面。二、從閱讀與理解的策略來看,評點這一讀詩「方法」所著重的是哪一方面,即實際操作時,它所要強調、突出的是甚麼。鍾惺說詩主張取性情之「真」,強調詩歌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論詩與評詩重「情」。然而這種詮釋評點,賦予讀者更大的詮釋空間,而不同讀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與體悟不同,所掌握的「情」也不同。三、和傳統經學家說《詩》最大的不同在於,鍾惺如此向讀者展現自己的某種「品味」,和眾人不同的「意趣」的詮釋法。這種解經方式,在《詩經》詮釋史上的意義為何?能起何種影響?是本文最後要論述的。透過上述三個層面的解析,相信能釐清鍾惺評點《詩經》在晚明的意義。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ake Zhong Xing's comment on the Book of Song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is special reading method of "commentat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text can be decomposed into several levels of affects and effects: (1) What is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r the subject of the Song, which is also defining the purpose of commentate. As for as the present comment we have preserved, Zhong Xing seems not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three hundred pieces as a whole. Zhong Xing was more likely having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ng that he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entertainment of reading. (2) From the strategy of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what does "the method" try to stress in the commentate of the songs. In Zhong Xing's idea, he stresses the reality and the verity of emotion in the song that he put the mark on the affection in the song. (3)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scholar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n Zhong Xing's comment is that he is showing his own personality of reading by investigating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Song. The argumen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What is the purpose of using this method in explaining the Book of Songs? (2) What kind of affect it might occu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2000).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北京.
  2. (明)錘惺批點。《詩經》。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吳興凌杜若刊朱墨套印本。
  3. (明)鍾惺編。《名媛詩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未景陵鍾氏刊本。
  4. (明)顧炎武,陳慶國(點注),周蘇平(點注)(1997).日知錄.蘭州:甘肅民族.
  5. 王小英(2004)。哲學視角下兒童遊戲的意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6(3),45-510。
  6. 王明建(2012)。明代復古派詩論的言情觀。文學評論,2012(5),208-217。
  7. 王曉順(2000)。竟陵派詩論及其源頭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2000(6),62-66。
  8. 伽達默爾,洪漢鼎(譯)(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
  9. 余治平(2003)。性情形而上學:儒學哲學的特有門徑。哲學研究,2003(8),73-79。
  10. 吳衍發(2015)。從「文以載道」到「文以自娛」─論晚明戲劇藝術功用觀念之嬗變。貴州大學學報,29(3),82-88。
  11. 吳衍發(2016)。明代戲曲藝術功用觀念嬗變論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7(1),55-63。
  12. 李天虹(2003).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昌:湖北教育.
  13. 李亞旭(2012)。解釋與藝術真理的敞開─伽達默爾對藝術真理的哲學詮釋學探討。井岡山大學學報,33(4),59-63。
  14. 李學勤(編)(1999).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
  15. 李澤厚(1998).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
  16. 肖鷹(2012)。以情為本:明代意象理論的轉換。社會科學,2012(10),124-130。
  17. 肖鷹(2012)。性情的本體化─明代中期詩學的精神轉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4),121-127。
  18. 周亮公(2000).賴古堂集.北京:北京.
  19. 孟憲浦(2007)。中國詩學本體論:詩言「情」,詩言「性情」?。電影評介,2007(15),105-106。
  20. 林崗(1999).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21. 侯美珍(200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2. 侯美珍(2002)。鍾惺《詩經》評點性質析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7),67-94。
  23. 俞喆(2007)。伽達默爾美學中的「遊戲」概念。蘭州學刊,2007(8),18-20。
  24. 姜廣輝(1991).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
  25. 施幸微(2008)。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
  26. 郁沅(2002)。中國詩學的情感本體論。東南大學學報,4(5),106-111。
  27. 孫欣欣,齊霄鵬(2011)。明代唐詩選本中的性情論。社會科學輯刊,2011(3),192-198。
  28. 徐卓(2010)。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29. 恩斯特.凱西爾,甘陽(譯)(1998).人論.上海:上海譯文.
  30. 殷明明(2013)。從性情到情欲:晚明文學觀中「情」的位移。保定學院學報,26(4),57-61。
  31. 馬育良(2001)。先秦儒家對於「情」的理論探索。安徽大學學報,25(1),30-37。
  32. 張金梅(2010)。先秦傳世文獻「情」考辨。重慶大學學報,16(4),124-128。
  33. 張洪海(2008)。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34. 張偉浚(2003)。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35. 曹紅祥(1994)。詩為情物期在必厚─竟陵派詩歌本質特徵論探析。黃河學刊,1994(2),6-8。
  36. 曹紅祥(1994)。詩為「活物」─竟陵派文學鑒賞理論探析。山東師大學報,1994(13),90-92。
  37. 莊嚴文化(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
  38. 莊嚴文化(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
  39. 莊嚴文化(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
  40. 郭紹虞(1990).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
  41. 陳文采(1998)。鍾惺《批點詩經》析論。臺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998(17),15-25。
  42. 陳文新(2000).明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
  43. 陳和娣(1996)。論鐘惺《詩論》。韶關大學學報,17(1),79-85。
  44. 陳建生(2007)。《明詩話》及其價值與缺陷。福建農林大學學報,10(5),116-118。
  45. 陳豔波(2009)。「遊戲」的本性-關於伽達默爾「遊戲」說的兩點解析。科技資訊,2009(15),232-233。
  46. 章學誠,葉瑛(校注)(2002).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頂淵.
  47. 彭富春(2003)。說遊戲說。哲學研究,2003(2),39-43。
  48. 賀國強(2002)。竟陵派詩歌理論雛議。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2),45-57。
  49. 馮友蘭(1982).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
  50. 黃永武(1977).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
  51. 熊浚(2011)。淺析「詩為活物」。長沙大學學報,25(3),81-82。
  52. 管仁福(2005)。「詩緣情而綺靡」說的歷代接受與誤讀。東南大學學報,2005(9),82-85。
  53. 翠娛閣(評選)(2002).鍾伯敬先生合集.鐘伯敬先生遺稿.上海:上海古籍.
  54. 翠娛閣(評選)(2002).鍾伯敬先生合集.鍾伯敬詩集(三).上海:上海古籍.
  55. 蒲彥光(2005)。傳統評點學試探。中國海專商業專科學校學報,2005(2),167-190。
  56. 劉毓慶(2001).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
  57. 劉毓慶(2001)。鍾惺《詩》學略論。山西大學學學報,24(5),43-48。
  58. 劉靜(2009)。「詩為活物」之因的接受詩學辨異。雲南農業大學學報,3(3),75-77。
  59. 歐陽禎人(2005).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昌:武漢大學.
  60. 滕福海(1997)。《原詩》「理事情」說及其主情論。蘇州大學學報,1997(1),59-62。
  61. 錢穆(1974).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
  62. 羅書華(2005)。中國詩學本體流變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2),120-125。
  63. 藝文印書館(199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詩歸.臺北: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