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軍閥」概念在民初中國的產生與演變

并列篇名

The Emerge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Junfa"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作者

趙埜均(Ye-June Chao)

关键词

軍閥 ; 軍國主義 ; 聯省自治 ; 黨治 ; 國民革命 ; junfa ; militarism ; federalist ; revolutionist ; National Revolution

期刊名称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60卷4期(2022 / 12 / 01)

页次

54 - 120

内容语文

英文

中文摘要

「軍閥」是理解20世紀中國政治的重要關鍵詞之一。除了討論「軍閥」們究竟幹了什麼以外,對「軍閥」概念進行追溯,探尋此一話語建構背後所反應的權力關係及歷史心性,亦是深化對20世紀中國政治的理解的一項重要工作。「軍閥」是「和製漢語」,故而當它傳播到中國時,兩國政治文化菁英得以共享與之相關的種種政治意涵。。然而,隨著中國政治軍事環境的變動,中國的「軍閥」概念開始衍生出相異的內容,其中兩個影響力最大的論述是1920年代初期的「聯治範式」,以及1920年代中期以後的「黨治範式」。前者強調自下而上地由各個平等的個體共同建立新的政治共同體,如此則「軍閥」不攻自倒;後者則主張自上而下地由政黨憑藉武力打倒「軍閥」,再以其主義為藍圖建設新的中國。這兩種「軍閥」詮釋模式分屬於中國近現代思想界分裂後的兩股潮流。雙方交鋒的勝負不僅使得勝者得到了往後「軍閥」概念的定義權,同時這兩種思潮的正反合歷程亦展現了中國精英在戰爭陰影下受激迫而形成的思考國家前途的模式。

英文摘要

To comprehend the politics of 20th century China, "junfa" is a significant keyword. Besides deliberating what junfa did, it is still vital to trace the construct of the discourse of junfa. Junfa is a word made up by Japanese. Therefore, when the term spreads to China, it came along with some meaning occurred in Japanese context. Because of the closeness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circle of China and Japan, the public opinion towards junfa of the both countries entangled for a period.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the term junfa commenced to develop meanings that different from its original land. Two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discourses,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are the Federalist paradigm, and the Revolutionist paradigm. The former believed that a new political community ought to be built from bottom up by equal subjects, and junfa will be overthrown after the rise of civic conscious. By contrast, the revolutionist claimed that the only way to "down with the feudalist warlord" is the gunfire of the certain party who bears the only rightful ideology, and people should live according to the party's blueprint. These two interpretations of junfa belong to the two currents occurred after the spli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 in early 1920s. The revolutionist, who was the final winner of civil war, obtained the hegemony to define the term junfa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nation. The history of these currents of thought demonstrates the pattern of thinking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were forced to think in the shadow of wa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汎森(2013)。「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4,3-88。
    連結:
  2. 馮筱才(2002)。「軍閥政治」的個案考察:盧永祥與一九二0年代的浙江廢督裁兵運動。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171-192。
    連結:
  3. 〈留日學生總會聲討張倪電〉。上海《民國日報》1916.9.30,第 2版。
  4. 〈海軍學生罷學赴滬〉。天津《大公報》1919.12.3,第 3 版。
  5. 〈滋蔓不圖之叛將〉。上海《民國日報》1916.9.30,第 3 版
  6. 〈二十九日大總統訓令索隱〉。長沙《大公報》1916.10.7,第 3 版。
  7. 〈攻鄂聲中之湘鄂要電〉。天津《大公報》1921.8.5,第 6 版。
  8. 〈專電〉。《申報》1917.1.13,第 2 版。
  9. 〈大元帥就職之佈告〉。《軍政府公報》,1(1917.9.17): 21。
  10. 〈徐州會議之始末〉,《新青年》,2, 3(1916.10): 「國內大事紀」欄 3-4。
  11. 〈陸榮廷出走前之要電〉。天津《大公報》1921.7.25,第 6 版。
  12. 〈請看湘粵兩省之公民會〉。天津《大公報》1917.6.27,第 2 版。
  13. 〈馬聯甲快郵代電〉。天津《大公報》1921.7.12,第 3 版。
  14. 〈軍閥與民治〉。天津《大公報》1920.12.12,第 2 版。
  15. 〈軍閥〉。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97805。點閱日期:2021 年 4 月 15 日。
  16. 〈范源廉到任演說辭〉。天津《大公報》1920.8.20,第 3 版。
  17. 〈江蘇之政績〉。《申報》1915.6.22,第 6 版。
  18. 〈軍閥〉。中國近代報刊.大公報:1902-1949, 網址:http://takungpao.mh.sinica.edu.tw/tknewsc/tknewskm。點閱日期:2021年 4 月 1 日。
  19. 〈日本眾議院議員團抵粵記〉。《申報》1918.6.3,第 6 版。
  20. 〈軍閥破壞省憲之手段〉。《中華新報》1922.9.21,第 3 版。
  21. 〈孫傳芳再覆孫洪伊書〉。天津《大公報》1926.10.8,第 6 版。
  22. 〈段總理對於武人干治之通電〉。《晨鐘報》1916.10.2,第 2 版。
  23. 〈尾崎氏野党の為に広長の気を吐く〉。《朝日新聞》1918.1.22,第2 版。
  24. 〈李燮陽質問張勳書書後〉。《時報》1916.9.30,第 1 版。
  25. 〈馮將軍磊落見志之兩敬電〉。天津《大公報》1924.11.26,第 4 版。
  26. 〈張敬堯最近之大文〉。《申報》1918.2.18,第 6 版。
  27. 〈北京教育界之痛苦〉。上海《民國日報》1922.11.14,第 2-3 版。
  28. 〈周樹模之民治談〉。天津《大公報》1920.10.15,第 3 版。
  29. 〈四民主義〉。天津《大公報》1927.6.15,第 2 版。
  30. 〈李純三十一日通電之反響〉。天津《大公報》1918.2.15,第 3 版。
  31. 〈沈佩貞之自白〉。《申報》1915.6.22,第 6 版。
  32. 〈國民護法會宣言書〉。《申報》1917.6.26,第 11 版。
  33. 〈軍閥〉。漢辭網.漢語大詞典,網址:http://www.hydcd.com/cd/htm_a/18235.htm。點閱日期:2021 年 4 月 15 日。
  34. 〈軍閥〉。申報數據庫。網址:http://www.sbsjk.com。點閱日期:2021 年 4 月 1 日。http://www.sbsjk.com
  35. 〈張勳等反對唐紹儀電〉。天津《大公報》1916.9.28,第 2 版。
  36. 〈南北妥協困難〉。《朝日新聞》1918.3.26,第 4 版。
  37. 〈民黨須組織護法團〉。《順天時報》1916.9.29,第 2 版。
  38. 〈政客與軍人〉。天津《大公報》1917.11.25,第 2 版。
  39. 〈最近政局緊急狀態〉。《晨鐘報》1916.9.30,第 2 版。
  40. 〈國內專電〉。《申報》1922.8.11,第 4 版。
  41. 〈憲政擁護會の決議〉。《朝日新聞》1914.2.3,第 2 版。
  42. 〈可憐〉。《時報》1916.10.1,第 2 版。
  43. 〈軍閥暗中飛躍〉。《讀賣新聞》1914.12.7,第 2 版。
  44. 〈軍閥結束真相〉。《朝日新聞》1916.10.2,第 4 版。
  45. 〈吳佩孚主張國民大會之通電〉。《申報》1920.8.5,第 6 版。
  46. 〈論張倪威逼唐少川辭職事〉。《時事新報》1916.10.1,第 2 版。
  47. 〈軍閥の抱込み乎〉。《讀賣新聞》1908.9.1,第 2 版。
  48. 〈讀九月二十九日大總統訓令書後〉。《順天時報》1916.10.1,第 2版。
  49. 〈衆院質問繼續戰〉。《朝日新聞》1918.1.24,第 2 版。
  50. Chi, Hsi-sheng(1976).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1. Fitzgerald, John(1998).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2. Hoffer, Eric(1951).The True Believer.New York, 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53. Huntington, Samuel(1957).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4. Lenin、 Vladimir I.,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90).列寧全集.北京:人民.
  55. McCord, Edward(1993).The Power of the Gu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ese Warlordism.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6. Pye, Lucian(1971).Warlord Politics: 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New York, NY:Praeger Publishers.
  57. Waldron, Arthur(1991).The Warlor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Violence, Militarism and Imperialism.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96(4),1073-1100.
  58.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2006).李大釗全集.北京:人民.
  5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1).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
  60.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1982).張溥泉先生全集續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6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88).中國青年黨.北京:檔案出版社.
  6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輯)(1988).政府公報.上海:上海.
  63. 化魯(1923)。〈棒喝主義與中國〉,《東方雜誌》,20, 19(1923.10.10): 1。
  64. 毛澤東(1919)。〈創刊宣言〉,《湘江評論》,1: 1。
  65. 王宜恭(編)(1996).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藏北洋軍閥史料.吳景濂卷.天津:天津古籍.
  66. 王恆(1926)。〈軍閥是個什麼東西〉。《京報》,第 2 版。
  67. 王瑾(編)(2007).胡政之文集.天津:天津人民.
  68. 伊藤正德,陳倬(譯)(1968).日本軍閥興亡史.臺北: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
  69. 戎蛮馬(1911)。〈朝野の政治家〉。《朝日新聞》1911.7.14,第 3版。
  70. 朱務善(1924)。〈本校二十五週年紀念日之「民意測量」〉,《北京大學日刊》(1924.3.4-1924.3.7): 2-4。
  71. 西瀅(1925)。〈中山先生大殯給我的感想〉,《現代評論》,1, 18: 4。
  72. 何魯之(1934)。《歐洲近古史》。上海:商務。
  73. 佚名(1914)。《高小模範公民》。上海:世界。
  74. 吳佩孚(1922)。《吳佩孚書牘全編》。上海:競智。
  75. 吳叔班(2003)。吳景濂自述年譜(下)。近代史資料,107,19-90。
  76. 吳念慈(編)(1929)。《新術語辭典》。上海:南強。
  77. 吳稚暉(1926)。〈軍閥問題答高一涵先生(上)〉,《現代評論》,3, 62: 6-8。
  78. 尾崎行雄(1913)。《政戰三十年》。東京,日本:富山房。
  79. 李良玉(編),陳雷(編)(2011).倪嗣沖函電集.北京:社科文獻.
  80. 李宗鄴(1921)。〈怎樣纔算教育家〉,《蕪湖》,4: 1。
  81. 李劍農(1931)。《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上海:太平洋。
  82. 沃邱仲子(1921)。《新官場家庭繁華史》。上海:中華圖書集成。
  83. 來新夏(編)(1993).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
  84. 周秋光(編)(2008).熊希齡集.長沙:湖南人民.
  85. 季羨林(編)(2007).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
  86. 尚明軒(編)(2015).孫中山全集.北京:人民.
  87. 宣南史隱(1923)。《民國官場現形記》。上海:中國第一。
  88. 建部遯吾(1913)。〈時局の高等批評〉,《太陽》,19, 5(1913.4): 65-81。
  89. 段雲章(編)(2007).陳炯明集.廣州:中山大學.
  90. 胡春惠(2001).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91. 唐昌言(編纂)(1926)。《國音白話注學生詞典》。上海:商務。
  92. 徐勇(2009).近代中國軍政關係與「軍閥」話語研究.北京:中華.
  93. 桑兵(編)(2012).各方致孫中山函電彙編.北京:社科文獻.
  94. 秦孝儀(編)(1984).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95. 翁有為(2021).近代中國之變軸─軍閥話語建構、省制變革與國家.北京:人民.
  96. 馬昌民(1922)。〈關於「我們的政治主張」的討論(十一)〉,《努力週報》,4: 6。
  97. 高一涵(1926)。〈開玩笑與打巴掌〉,《現代評論》,3, 60: 2-4。
  98. 高平叔(編)(1984).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
  99.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1927)。《商人與奉系軍閥》。廣州: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
  100.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1927)。《敬告北方民眾》。廣州: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
  101. 張君勱(1924)。《國內戰爭六講》。上海:國立自治學院。
  102. 張朋園(1980)。黎著《北洋政治:派系政爭與憲政不果》。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
  103. 張華騰(2008)。北洋軍閥詞語探源─簡論北洋軍閥、北洋集團概念的使用。史林,3,81-86。
  104. 張鵬雲(編)(1920)。《漢英大辭典》。上海:商務。
  105. 梁啟超,湯志鈞(編)(2018).梁啟超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06. 陳正茂(編)(1993).曾琦先生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07. 陳正茂(編)(2016)。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臺北:
  108. 陶菊隱(1957).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北京:三聯.
  109. 章伯鋒(編),李宗一(編)(1990).北洋軍閥,1912-1928.武漢:武漢.
  110. 湯志鈞(編)(1979).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
  111. 湯志鈞(編)(2018).梁啟超全集.北京:中華.
  112. 湯銳祥(編)(2003).護法運動史料彙編.廣州:花城.
  113. 費穆(1948)。〈國產片的出路問題〉。天津《大公報》1948.2.22,第 2 版。
  114. 馮天瑜(2007).封建考論.武漢:武漢大學.
  115. 馮玉祥(1984).我的生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116. 黃自進(2019)。日本駐華使館對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觀察。思想史,9,63-109。
  117. 劉叔雅(1916)。〈軍國主義〉,《新青年》,2, 3: 1-8。
  118. 劉馥(1922)。〈日本軍閥論〉,《國民外交雜誌》,1, 2: 5-11。
  119. 潘靜如(2016)。清遺民的「北洋政府認同」:以「北伐」前後的孫雄為例。粵海風,2016(1),84-90。
  120. 錢穆(2001).國史新論.北京:三聯.
  121. 韓玉辰(1964)。政學會的政治活動。文史資料選,48,176-215。
  122. 鴻隱生(1920)。《安福趣史》。上海:宏文圖書館。
  123. 瞿秋白(2013).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
  124. 藍公武(1920)。〈廢兵研究〉,《改造》,3, 3: 27-36。
  125. 羅文榦(1966).獄中人語.臺北:文海.
  126. 羅志田(1999)。西方的分裂: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1999(3),20-35。
  127. 羅志田(1999)。五代式的民國─一個憂國知識分子對北伐前數年政治格局的即時觀察。近代史研究,4,44-87。
  128. 譚平山(1920)。〈世界軍閥的末日〉,《政衡》,1, 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