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

并列篇名

Feminist Legal Activism and Its Socio-legal Implication in Taiwan-A Legal Pluralism Perspective

DOI

10.6416/SLR.200707.0051

作者

王曉丹(Hsiaotan Wang)

关键词

法社會研究 ; 女性主義立法行動 ; 女性主義法學 ; 法律多元主義 ; 法意識 ; 性別與法律 ; socio-legal study ; feminist legal activism ; legal feminism ; legal pluralism ; legal consciousness ; gender and law

期刊名称

東吳法律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卷1期(2007 / 07 / 01)

页次

51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法社會的角度觀察90年代中期以後的女性主義立法行動,論述其對於台灣社會法律發展具有的意義。分析上由三個面向呈現這些意義,分別為重整父權法律並進而探索法理、看見法律的社會實踐並進而深化法治、提出法律中關於權力的問題並進而增進法意識。這三個面向使得作為法律繼受國家的台灣,得以逐漸取得某程度的規範主體性,但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亟待社會各界的努力。這問題包括法理重新建構的困難、法治推動的各方阻力、以及法意識上的落差。最後作者總結從法律多元主義的觀點,提出一個樂觀的女性主義法學,希冀從規範的「法社會創造」之觀點,重新評價女性主義立法行動的積極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feminist legal activism in Taiwan and therefore to theorize feminist 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luralism. The three influences are as follows: challenging law as patriarchal, changing law's practice through new institution, and revealing power relationship by legal consciousness raising. Although these three aspects all face their own difficulties to deepen the influences, the author lastly propose an optimistic legal feminism that does not focus on law's social effect or law's power to social change but on the reflexi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prompt responses of legal feminism for social problem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王曉丹(2006)。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中正法學集刊,21,1-36。
    連結:
  2. 洪惠芬(2003)。「照顧者正義」:性別正義不只是法律平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95-142。
    連結:
  3. 陳妙芬(2003)。當代法學的女性主義運動-一個法哲學史的分析。台大法學論叢,33(1),1-47。
    連結:
  4.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精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91-140。
    連結:
  5. 雷文玫(2004)。解構我國胚胎保護規範體系-發現父母生育自主的地位。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3(4),1-37。
    連結:
  6. Ali, S. S.,A. Stewart (Ed.)(2000).Gender, Law and Social Justice.London:Blackstone Press Limited.
  7. Bush, D.M.(1992).Women`s Movements and State Policy Reform Aimed at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 Comparis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Movement Mobilization in the U.S. and India.Gender and Society,6(4),587-608.
  8. Conaghan, J.(2002).Reassessing the Feminist Theoretical Project in Law.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27(3),355.
  9. Cooper, D.(2001).Against the Current: Social Pathways and the Pursuit of Enduring Change.Feminist Legal Studies,9(2),119-148.
  10. Dalberg-Larsen, J.(2000).The Unity of Law: An Illusion? On Legal Plu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Berlin:Galda and Wilch Verlag.
  11. Davies, M.(2005).The Ethos os Pluralism.Sydney Law Review,27(1),87-112.
  12. Esteva, G.(1987).Regenerating People`s Space.Alternatives,7,125-152.
  13. Flood, J.,R. Banakar,M. Travers (Eds.)(2002).An Introduction to Law and Social Theory.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Hart.
  14. Friedman, L. M.(1969).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Law & Society Review,4(1),29-44.
  15. Frieman, L.M.、楊佳陵譯(2003)。美國法導論。台北:商周。
  16. Griffiths, A. M. O.,R. Banakar,M. Travers (Eds.)(2002).An Introduction to Law and Social Theory.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Hart.
  17. Griffiths, J.(1986).What is Legal Pluralism?.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24,1.
  18. Kapur, R.(1996).Subversive Sites: Feminist Engagements with Law in India.New Delhi:Sage.
  19. Merry, S. E.(1988).Legal Pluralism.Law and Society Review,22,869.
  20. Nilsson, S.(2003).Female Patients and Gender Neutrality.paper presented in Feminist Legal Academics Workshop 2003.
  21. Nonet, P.,Selznick, P.(1978).Law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 Toward Responsive Law.New York:Harper & Row.
  22. Smart, C.(1989).Feminism and the Power of Law.London:Routledge.
  23. Tilly, C.(2004).Social Movements, 1768-2004.Boulder, CO:Paradigm.
  24. Wang, Hsiao-Tan(2004).What Can Legal Feminism Do?-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on Gender, Law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EurAmerica,34(4),627-673.
  25. 大紀元時報(2006/03/08)
  26.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市:女書文化。
  27. 川島武宜、王志安、渠濤、申正武、李旺翻譯(1994)。現代化與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8. 尤美女(2005)。從婦女團體的民法親屬編修法運動談女性主義法學的本土實踐。律師雜誌,313,73-82。
  29. 月旦法學雜誌(2002)。「校園性侵害、性騷擾防治與教育」座談會。月旦法學,84,187-202。
  30. 王曉丹(2006)。從法律的「詮釋霸權」中看見我-最高法院23年上字第4554號判例司法實務之法實證研究。第一屆全國法學實證研討會
  31. 自由時報(2005/05/01)
  32. 林志潔(2004)。重構台灣性侵害法制-由肢體暴力到權力暴力。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33. 林雅容(2003)。家庭暴力防治工作與婦女離婚問題:家庭暴力防治法理念與現況之兩難。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9-52。
  34. 林端、王振寰編(2002)。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35. 思與言(2002)。「台灣法律文化變遷」座談會。思與言,40(3),1-34。
  36. 施慧玲(1999)。論我國兒童少年性剝削防治立法-以兒童少年福利保護為中心理念之法律社會學觀點。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5-75。
  37. 洪遜欣(1982)。法理學。臺北市:洪林翠鳳。
  38. 高玉泉(1998)。國家發展與法制改革-西方「法律與發展」理論的回顧與省思。月旦法學,37,103-115。
  39. 高鳳仙(2006)。性騷擾防治法之規範精神與施行願景-上、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0,41-50。
  40. 張錦麗、吳素霞、李茂生編(2003)。台灣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回顧與前瞻。「2002年台灣人權報告」,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
  41. 陳妙芬(2001)。探尋女性主義法哲學研究的意義-以「公、私領域」的分化為例[座談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60,30-35。
  42. 陳宜倩(2005)。以家庭之名強化父權的社會控制-評釋字第五六九號解釋。月旦法學,120,199-209。
  43. 陳昭如(2005)。在法律中看見性別,在比較中發現權力-從比較法的性別政治談女性主義法學。律師雜誌,313,61-72。
  44. 陳昭如(2002)。創造性別平等,抑或與父權共謀-關於台灣法律近代西方法化的女性主義考察。思與言,40(1),183-248。
  45. 陳美華、李茂生編(2003)。性工作權。「2002年台灣人權報告」,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
  46.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21-32。
  47. 陳惠馨(2005)。女性主義法學與性別主流化。律師雜誌,313,15-37。
  48. 陳惠馨(2005)。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的時代意義-以法律的有限創造教育的無限。全國律師,9(2),74-87。
  49. 陳惠馨(2006)。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台北:五南。
  50. 游美惠、蕭昭君(2003)。建構大專院校師生性騷擾案件處理的實務知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6-42。
  51. 焦興鎧、李茂生編(2003)。論我國鏟除工作場所性別歧視之努力。「2002年台灣人權報告」,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
  52. 楊永年(2006)。政府處理家庭暴力事件組織結構與功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報,1,1-20。
  53. 雷文玫、李茂生編(2003)。界定決定「為人父母」的範疇-剖析限制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使用資格的權力關係。「2002年台灣人權報告」,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
  54. 劉宏恩(2004)。「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月旦法學,94,336-341。
  55. 劉梅君(2000)。就業歧視與母性保護。勞工行政,148,15-25。
  56. 羅燦煐(2005)。立法之後,校園性別暴力防治政策之論述分析及實踐策略。第一屆性別研究與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
被引用次数
  1. 陳昭如(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27,113-199。
  2. 陳昭如(2013)。還是不平等─婦運修法改造父權家庭的困境與未竟之業。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3,119-169。
  3. 陳昭如(2014)。父姓的常規,母姓的權利:子女姓氏修法改革的法社會學考察。臺大法學論叢,43(2),271-380。
  4. 郭書琴(2009)。法律知識的初步考察—從一則「常民」打官司的故事談起。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7(4),191-235。
  5. 鹿智鈞(2019)。風俗與法律-以清朝之「安科禮」為討論中心。法制史研究,36,105-146。
  6. 潘小慧(2008)。從差異邁向和諧:一種超越性別的整全人文主義之建構。哲學與文化,35(5),19-39。
  7. 唐文慧、王宏仁(2011)。從「夫枷」到「國枷」:結構交織困境下的受暴越南婚移婦女。台灣社會學,21,157-197。
  8. 吳姿慧(2016)。我國育嬰留職停薪制度申請要件及程序之檢討—兼論育嬰之本質及責任。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8,85-135。
  9. (2008)。從差異邁向和諧:一種超越性別的整全人文主義之建構。哲學與文化,35(5),19-39。
  10. (2009)。性別差異與不公平的法意識—以勞動待遇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08,63-123。
  11. (2010)。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63-108。
  12. (2010)。婦女法定繼承權之落實:自法律社會學的觀點出發。靜宜人文社會學報,4(1),153-198。
  13. (2012)。法庭觀察作為一種法學教育與研究方法:家事庭當事人的法律/社會處境。成大法學,24,155-240。
  14. (2014)。打造墮胎權─解嚴前墮胎合法化的婦運法律動員與權利構框。中研院法學期刊,15,1-76。
  15. (2022)。家庭法律社會學的臺灣拼圖——分享一個行腳讀書人的攝像本。政大法學評論,特刊,137-177。
  16. (2022)。警察執法的法律社會學——以101大樓前的抗爭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特刊,26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