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賄賂罪的「職務上行為」概念-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判決

并列篇名

The Concept of Official Act in Bribery

DOI

10.6416/SLR.201207.0087

作者

蕭宏宜(Hung-Yi Hsiao)

关键词

賄賂罪 ; 職務行為 ; 政治性貪污 ; 目的解釋 ; 類推適用 ; bribery ; official act ; political corruption ; 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 analogy

期刊名称

東吳法律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1期(2012 / 07 / 01)

页次

87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收賄罪的刑罰正當性在於保護國家行政的功能不會因為來自制度外部的攻擊,而導致制度內部的腐蝕,致影響人民對制度的信賴。問題在於,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判決明顯打算透過密切關聯性或實質影響力的認定,將職務「外」之行為轉化為職務「上」之行為,更重要的是,將構成要件事實存在與否訴諸個案的操作,會否是打著信賴保護的法益之名,卻行類推適用之實?對不涉及阻卻犯罪或減免刑罰效果的構成要件做出目的性擴張解釋,除了懲罰性的制裁效果,無法解決貪污問題,遑論以犧牲罪刑法定與刑法最後手段原則作為解釋的代價。

英文摘要

The legitimacy of bribery penalty is to protect the nation's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from influences outside of the system which results in corruption and ruin the public's trust. The Supreme Court, instead of taking previous legal standards- the authority of the position as the official act- took ”close relevance or substantial impact” for the verdict. It turned the behaviors ”outside” of the position to the behaviors of the position and prosecuted the case by facts relating to the criminal elements. The underlying question is whether it lives up to the name of legal interests or is just an analogy? The teleological expansion of interpretation for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exemption from criminal penalty or nonintervention of criminal prevention cannot solve corruption issues but just cause the effect of punitive sanction, let alone the cost of sacrificing crimes and punishment stipulated by law and principle of legality and ultima ratio of penalty for interpret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余振華(2008)。刑法瀆職罪章與貪污治罪條例合併規定之檢討。法令月刊,59(6),27-55。
    連結:
  2. 呂潮澤(2003)。修正前後公務員圖利罪之比較適用。法令月刊,54(4),4-12。
    連結:
  3. 黃榮堅(2009)。刑法上個別化公務員概念。台大法學論叢,38(4),273-334。
    連結:
  4. Fleischer, Holger(2011).Rechtsvergleichende Beobachtungen zur Rolle der Gesetzesmaterialien bei der Gesetzesauslegung.AcP
  5. Frister, Helmut(2006).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München:
  6. Graupe, Johannes(1988).Die Systematik und das Rechtsgut Bestechungsdelikte.München:
  7. Hefendehl, Roland(2002).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Köln:
  8. Heinrich, Bernd(2005).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Stuttgart:
  9. Horn, Norbert(2007).Einführung in die Rechtswissenschaft und Rechtsphilosophie.Heidelberg:
  10. Jakobs, Günther(1991).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Die Grundlagen und Zurechnunslehre.Berlin:
  11. Jescheck, Hans H.,Weigend, Thomas(1996).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T.Berlin:
  12. Kindhäuser, Urs(2005).Strafrecht Besonder Teil.Baden-Baden:
  13. Kindhäuser, Urs(2009).Die deutsche Strafrechtsdogmatik zwischen Anpassung und Selbstbehauptung-Grenzkontrolle der Kriminalpolitik durch die Dogmatik?.ZStW,121,954.
  14. Kindhäuser, Urs,Neumann, Ulfrid,Paeffgen, Hans-Ullrich(2010).Strafgesetzbuch.Baden-Baden:
  15. Korte, Matthias(2006).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München:
  16. Krey, Volker(2001).Deutsche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Stuttgart:
  17. Lackner, Karl,Kühl, Kristian(2011).Strafgesetzbuch.München:
  18. Lampe, Ernst-Joachim(2008).Überindividuelle Rechtsgüter.Institutionen und Interessen, Festschrift für Klaus Tiedemann zum 70. Geburtstag,Köln:
  19. Larenz, Karl(1991).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Berlin:
  20. Lindgren, James(1988).the Elusive Distinction between Bribery and Extortion: From the Common Law to The Hobbs Act.UCLA L. Rev.,35,815.
  21. Lorenz, Jörn,Pietzcker, Manja,Pietzcker, Frank(2005).Empirische Sprachgebrauchsanalyse-Entlarvt ein neues Beweismittel Verletzungen des Analogieverbots (Art. 103 II GG)?.NStZ,430.
  22. Rengier, Rudolf(2009).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München:
  23. Roxin, Claus(2006).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rmeiner Teil.
  24. Rüthners, Bernd(2006).Methodenrealismus in Jurisprudenz und Justiz.JZ
  25. Sánchez, Silva,María, Jesús(2007).Zur songenannten teleologischen Auslegung.Festschrift für Günther Jakobs: zum 70. Geburtstag am 26. Juli 2007,Köln:
  26. Schmitz, Roland(2003).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GB.München:
  27. Schönke, Adolf,Schröder, Horst,Heine, Günter(2010).Strafgesetzbuch.München:
  28. Stern, Herbert J.(1971).Prosecutions of Local Political Corruption Under the Hobbs Act: The Unnecessary Distinction Between Bribery and Extortion.SETON HALL L. REV.,3,1+3-8.
  29. Stratenwerth, Günther,Kuhlen, Lothar(2004).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München:
  30. Tröndle, Herbert,Fischer, Thomas(2007).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München:
  31. Wentzell, Stefanie(2004).Zur Tatbestandsproblematik der §§ 331, 332 StGB: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Drittvorteils.Berlin:
  32. Wessels, Johannes,Beulke, Werner(2010).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Heidelberg:
  33. 山口厚、傅立慶譯、劉雋譯(2009)。從新判例看刑法。中國人民大學。
  34. 甘添貴(2010)。刑法各論。三民。
  35. 甘添貴(2003)。刑法上公務員之定義與涵蓋範圍。月旦法學雜誌,92,26-38。
  36. 甘添貴(1995)。刑法各論。五南。
  37. 甘添貴(1996)。公務員之操守與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8,28-37。
  38. 余振華(2003)。廢止貪汙治罪條例暨回歸普通刑法之可行性。月旦法學雜誌,94,69-83。
  39. 吳耀宗(2006)。評析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犯罪與法之抗制
  40. 李茂生(2002)。新修公務員圖利罪芻議。月旦法學雜誌,91,160-176。
  41. 李錫棟(2011)。日本法上賄賂罪職務行為之研究。法學叢刊,56(3),17-63。
  42. 邢泰釗(2003)。就我國實務運作觀點,評現行貪污治罪條例。月旦法學雜誌,94,8-15。
  43. 周慶東(2011)。貪瀆罪中的職務行為意義─德國刑法上的觀點。法學叢刊,56(3),1-16。
  44.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作者自版。
  45. 林志潔(2007)。美國貪汙犯罪之立法與預防─以聯邦法規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43,227-242。
  46. 林東茂(2009)。刑法綜覽。一品。
  47. 林東茂(2009)。廢弛職務致釀災害罪。法學叢刊,54(3),1-18。
  48. 林雍昇(2009)。國營事業員工是否為刑法上公務員?。台灣法學雜誌,133,249-254。
  49. 林雍昇(2008)。新刑法公務員概念與範圍的再商榷。台灣法學雜誌,102,192-216。
  50. 林雍昇(2006)。實質的刑法公務員概念─兼論職務犯罪之保護法益及不法內內涵。律師雜誌,316,69-85。
  51. 林雍昇(2009)。從德國法論公務員刑事責任之法學實證分析。台灣法學雜誌,132,74-92。
  52. 林雍昇(2009)。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評釋─建構中的新刑法公務員圖像。台灣法學雜誌,128,77-91。
  53. 林鈺雄(2011)。新刑法總則。元照。
  54. 柯耀程(2003)。貪汙治罪條例在適用上的評估與檢討。刑法的思與辯
  55. 柯耀程(2011)。「職務」概念的解釋與限制。法學叢刊,56(2),1-32。
  56. 柯耀程(2010)。廢弛職務罪之認定。軍法專刊,56(3),22-35。
  57. 柯耀程(2004)。刑法問題評釋。作者自版。
  58. 柯耀程(2010)。刑法公務員概念初探。軍法專刊,56(3),4-21。
  59. 徐育安(1998)。刑法上類推禁止之生與死
  60. 高金桂(2003)。貪汙治罪條例各罪之適用與競合。月旦法學雜誌,94,34-45。
  61. 高金桂(2003)。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元照。
  62. 張麗卿(2008)。新刑法探索。元照。
  63. 許玉秀(2005)。公務員概念的立法定義(上)。司法周刊,1250,2-3。
  64. 許玉秀(2005)。公務員概念的立法定義(下)。司法周刊,1251,2-3。
  65.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元照。
  66. 陳友鋒(2007)。一石二鳥的計謀─違背職務受賄與事後掩飾之誣告。台灣本土法學,101,182-194。
  67. 陳志祥(2003)。貪汙治罪條例在內容上之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94,16-33。
  68. 陳敏(2011)。行政法總論。新學林。
  69. 陳煥生、劉秉鈞(2011)。刑法分則實用。一品。
  70. 曾淑瑜(2007)。賄賂與職務之關聯性。月旦法學雜誌,151,233-239。
  71. 程明修(2010)。刑法與行政法有關公務員概念的交錯─從行政法學的角度觀察。法學叢刊,55(2),67-88。
  72. 黃惠婷(2009)。論貪汙治罪條例與公務員圖利罪。台灣法學雜誌,132,42-58。
  73. 黃維幸(2010)。流於浮濫的類推適用。月旦法學雜誌,183,48-71。
  74. 靳宗立(2010)。新修刑法公務員之解釋與國家之任務。軍法專刊,56(3),70-108。
  75. 劉幸義(1994)。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與實務批判(下)。刑事法雜誌,38(6),13-58。
  76. 劉幸義(1994)。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與實務批判(上)。刑事法雜誌,38(5),41-86。
  77. 蔡銘書(2011)。關於賄賂罪職務行為之最高法院裁判動向。法學叢刊,223,65-106。
  78. 鄭善印(2003)。貪汙治罪條例在立法上之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94,58-68。
  79. 鄭善印(2006)。新刑法總則公務員概念之合理範圍。月旦法學雜誌,137,225-239。
  80. 盧映潔(2011)。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
  81. 謝添富(2006)。貪汙治罪條例全部或部分為陸海空軍刑法特別法之辨正。軍法專刊,52(3),1-14。
  82. 謝開平(2009)。法律解釋與法條結構─投票受賄罪之法律漏洞。月旦法學雜誌,170,268-277。
被引用次数
  1. 黃士軒(2015)。公務員賄賂罪中的職務行為—以我國最近之學說與最高法院實務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8,53-119。
  2. 李宛庭(2018)。「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疑點分析。法令月刊,69(5),113-128。
  3. 魏國晉(2018)。廢棄物清理法上「未經許可受託處理廢棄物罪」之行為主體釋疑―併引介德國環境立法之模式。法令月刊,69(7),83-107。
  4. 魏國晉(2019)。論廢棄物清理法上非法提供土地罪之現行爭議與未來展望。軍法專刊,65(3),128-151。
  5. (2015)。特殊圖利罪之解釋與利法建議─論貪汙治罪條例第六條第一項第五款。政大法學評論,142,227-279。
  6. (2017)。公務員斡旋賄賂暨影響力交易罪立法芻議。政大法學評論,150,113-197。
  7. (2017)。警察勤務轄區與賄賂罪的職務上行為-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 17 年 3 月 11 日判決解說與借鏡。法學叢刊,62(4),100-124。
  8. (2019)。賄賂罪與職務密切關連行為之判斷標準-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 22 年 9 月 7 日判決解說與借鏡。法學叢刊,64(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