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逃漏稅捐的刑罰與行政罰問題-釋字六八七號後有關犯行參與論的學理續造

并列篇名

The Issues of the Criminal Punishments and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of Corporate Responsible Persons for the Tax Evasion of the Corporation: A Theoretical Proposal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mplices after J.Y. Interpretations No. 687

作者

許澤天(Tze-Tien Hsu)

关键词

逃漏稅捐 ; 自己行為責任 ; 公司負責人 ; 法人責任 ; 為他人行為 ; 義務犯 ; 保證人地位 ; tax evasion ; nulla poena sine culpa ; the responsible person of a company ;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 behavior for others ; Pflichtdelikte ; Garantenstellung

期刊名称

東吳法律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1期(2014 / 07 / 01)

页次

93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逃漏稅捐罪是以「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之方法逃漏稅捐」為其法定構成要件。納稅義務人依照各別稅法規定,並非僅限於自然人,尚包括公司。依稅捐稽徵法第47條規定,關於納稅義務人應處刑罰之規定,可轉嫁適用於公司負責人。大法官釋字第687號對此闡釋,公司負責人係因自己之刑事違法且有責之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所謂的轉嫁,應只是身分上的轉嫁,而非把刑責移轉到未從事不法行為之人。本號解釋理由書中進一步地認為,公司負責人如故意指示、參與實施或未防止逃漏稅捐之行為,應受刑事處罰。然而,為何這些行為符合逃漏稅捐的構成要件,大法官並未說明,而有必要從刑法釋義學的角度加以補充,並有行政罰法相關規定的討論價值。最後,筆者認為逃漏稅捐罪應改為一般犯,以免發生評價上不合理的漏洞,且造成諸多釋義學上的困擾。

英文摘要

In accordance with J.Y. Interpretation No. 687,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of nulla poena sine culpa (no culpability carries no penalty), a person shall be subject to criminal penalty only for criminal violations and culpable acts. That Interpretation said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47, Item 1 of the Tax Collection Act, if the responsible person of a company should intentionally instruct, participa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r fail to prevent the act of tax evasion, he shall be subject to criminal penalty. However, why these acts are met by Elements of evasion of taxes, the justices did not say, but it is necessary to add the rea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law theor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徐偉群(2011)。通往正犯之路:透視正共犯區分理論的思路。臺大法學論叢,40(1),351-391。
    連結:
  2. 許澤天(2010)。強制支配─犯罪支配概念的具體續造─。東吳法律學報,21(3),43-70。
    連結:
  3. (2011).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4. (2010).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Nebenstrafrecht II.
  5. (2006).Ordnungswidrigkeitengesetz.
  6. (1992).Strafgesetzbuch Großkommentar.
  7. (2006).Strafgesetzbuch Großkommentar.
  8. Bohnert, Joachim(2010).Ordnungswidrigkeitenrecht.
  9. Chen、 Jyh-Huei(2006).Das Garantensonderdelikt,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Dogmatik der Unterlassungsdelikte und der Sonderdelikte.
  10. Ehrhardt, Anne(1994).Unternehmensdelinquenz und Unternehmensstrafe, Sanktionen gegen juristische Personen nach deutschem und US-amerikanischem Recht.
  11. Fletcher, George P.(1998).Basic Concepts of Criminal Law.
  12. Gallas, Wilhelm(1952).Anmerkung zu BGHSt 2, 150.JZ,371-373.
  13. Gallas, Wilhelm(1952).Strafbares Unterlassen im Fall einer Selbsttötung.JZ,649-655+686-692.
  14. Göhler, Erich(2009).Ordnungswidrigkeitengesetz.
  15. Gropp, Walter(2005).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16. Hellmann, Uwe,Beckemper, Katharina(2008).Wirtschaftsstrafrecht.
  17. Herzberg, Rolf Dietrich(1977).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anhand von Grundfällen.
  18. Hörnle, Tatjana、鍾宏彬譯(2013)。罪責原則的憲法論證。軍法專刊,59(1),121-159。
  19. Hsü、 Yü hsiu(1986).Garantenstellung des Betriebsinhabers zur Verhinderung strafbarer Handlungen seiner Angestellten?.
  20. Jakobs, Günther(1991).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1. Jescheck, Hans-Heinrich,Weigend, Thomas(1996).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2. Kindhäuser, Urs(2011).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3. Klesczewski, Diethelm(2010).Ordnungswidrigkeitenrecht.
  24. Krey, Volker,Eser, Robert(2012).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5. Kühl, Kristian(2012).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6. Lackner, Karl,Kühl, Kristian(2011).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7. Maurach, Reinhart,Gössel, Karl Heinz,Zipf, Heinz(1989).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8. Mitsch, Wolfgang(2005).Recht der Ordnungswidrigkeiten.
  29. Mosenheuer, Andreas(2009).Unterlassen und Beteiligung, Zur Abgrenzung von 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 bei Unterlassungsdelikten.
  30. Müller, Ekkehard(1985).Die Stellung der juristischen Person im Ordnungswidrigkeitenrecht.
  31. Rengier, Rudolf(2012).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2. Rolletschke, Stefan(2009).Steuerstrafrecht.
  33. Roxin, Claus(2006).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4. Roxin, Claus(2006).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35. Roxin, Claus(2003).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6. Sánchez-Vera, Javier(1999).Pflichtdelikt und Beteiligung,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Einheitlichkeit der Zurechnung bei Tun und Unterlassen.
  37. Schönke,Schröder Kommentar(2010).StGB.
  38. Schünemann, Bernd(1979).Unternehmenskriminalität und Strafrecht.
  39. Stratenwerth, Günter,Kuhlen, Lothar(2004).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0. Tiedemann, Klaus(2004).Wirtschaft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Einführung und Allgemeiner Teil mit wichtigen Rechtstexten.
  41. Tiedemann, Klaus、許玉秀譯(1987)。法人及其機關之刑事及行政責任。政大法學評論,36,183-200。
  42. Tipke, Klaus,Lang, Joachim(2013).Steuerrecht.
  43. Wessels, Johannes,Beulke, Werner(2006).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4. Wittig, Petra(2011).Wirtschaftsstrafrecht.
  45. 山中敬一、余振華譯(2008)。不作為犯與作為犯之共犯關係。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
  46. 王澤鑑(2014)。民法總則。自版。
  47. 王澤鑑(2009)。侵權行為法。自版。
  48. 王瓊敏(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
  49. 甘添貴(1996)。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
  50. 甘添貴(2013)。刑法各論。三民。
  51. 何慶仁(2010)。義務犯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2. 余振華(2013)。刑法總論。三民。
  53. 吳庚、陳淳文(2013)。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自版。
  54. 吳耀宗(2000)。稅捐稽徵法中逃漏稅罪對於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處罰之研究─兼論該法第四十七條之規定。犯罪與法之抗制
  55. 李惠宗(2009)。憲法要義。元照。
  56.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自版。
  57.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自版。
  58. 林山田(1987)。正犯與共犯基本問題。刑事法雜誌,31(1),12-32。
  59.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自版。
  60. 林東茂(2012)。刑法綜覽。一品。
  61. 林書楷(2010)。刑法總則。五南。
  62. 林書楷(2013)。不作為正犯或幫助犯之區別。法學的實踐與創新(陳猶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63. 林鈺雄(2011)。新刑法總則。自版。
  64. 林錫堯(1987)。西德違反秩序罰法第一三○條之研究─營業或企業所有人違反監督義務之制裁。刑事法雜誌,31(3),1-16。
  65. 林錫堯(2012)。行政罰法。元照。
  66. 姚志明(2011)。侵權行為法。元照。
  67. 柯格鐘(2010)。行為罰、漏稅罰與逃漏稅捐罪。月旦裁判時報,6,14-25。
  68. 柯耀程(2005)。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元照。
  69. 洪家殷(2008)。行政罰法論。五南。
  70. 徐偉群(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
  71. 張麗卿(2011)。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
  72. 許玉秀(2005)。刑罰規範的違憲審查基準。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73. 許玉秀(1999)。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刑法的問題與對策
  74. 許玉秀(1999)。實質的正犯概念。刑法的問題與對策
  75. 許育典(2013)。憲法。元照。
  76. 許澤天(2010)。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憲法解釋的理論與實用
  77. 許澤天(2013)。參與法人逃漏稅捐的可罰性。月旦法學教室,128,30-32。
  78. 陳子平(1997)。論共謀共同正犯。警大法學論叢,2,361-406。
  79.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元照。
  80. 陳志輝(2012)。身分犯之正犯的認定─以德國義務犯理論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30,331-418。
  81. 陳志輝(2004)。共謀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之參與行為─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4,30-46。
  82. 陳志輝(2004)。義務犯。月旦法學教室,23,34-38。
  83. 陳志龍(2010)。正犯與參與犯的區分標準。月旦裁判時報,6,86-93。
  84. 陳敏(2013)。德國租稅通則。司法院。
  85. 陳清秀(1991)。德國之租稅罰則(上)。植根雜誌,7(12),6-29。
  86. 陳清秀(2012)。行政罰法。新學林。
  87. 陳清秀(2006)。稅法總論。元照。
  88. 陳清秀(2012)。稅法總論。元照。
  89. 游明得(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
  90. 馮聖晏(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91. 黃常仁(2009)。刑法總論。自版。
  92. 黃常仁(1998)。間接正犯與正犯後正犯。漢興。
  93.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自版。
  94. 劉幸義(1994)。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與實務批判(下)。刑事法雜誌,38(6),13-58。
  95. 劉連煜(2013)。現代公司法。新學林。
  96. 蔡佑明(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
  97. 蔡志方(2006)。行政罰法釋義與運用解說。三民。
  98. 蕭宏宜(2014)。竊盜行為的犯罪參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30,261-279。
被引用次数
  1. 蔡蕙芳(2017)。我國法人犯罪立法之檢視與理論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8(4),1-74。
  2. 郭印山(2020)。企業組織犯罪的刑事責任-追訴組織以及領導者。軍法專刊,66(6),124-154。
  3. 許澤天(2015)。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判斷標準。東吳法律學報,26(4),123-171。
  4. 黃鼎軒(2018)。緩起訴協議於法人犯罪訴追之應用。法令月刊,69(2),32-81。
  5. (2016)。第三人犯罪所得之沒收。月旦法學雜誌,252,84-94。
  6. (2016)。利得沒收新法之審查體系與解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51,6-34。
  7. (2017)。論行政罰法之共同違法及併同處罰。法學叢刊,62(1),1-42。
  8. (2021)。論法人之刑事制裁-以德國近期立法趨勢和學說觀點為中心。興大法學,30,19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