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法上之權益歸屬秩序

并列篇名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Attribution Order in the Civil Law

作者

游進發(Chin-Fa You)

关键词

歸屬秩序 ; 積極歸屬規範 ; 消極歸屬規範 ; 不當得利法 ; 侵權行為法 ; 民法典 ; 權利 ; 利益 ; Attribution Order ; Positive Attribution Norms ; Negative Attribution Norms ; Unjust Enrichment Law ; Tort Law ; the Civil Code ; Right ; Interest

期刊名称

東吳法律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卷3期(2017 / 01 / 01)

页次

41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民法內確實存在著權益歸屬秩序。座落在民法規範計畫主幹上之權利(例如物權)與利益(例如占有),其歸屬尤其明顯。人們似乎很容易認知到這些歸屬。儘管如此,無論台灣或德國文獻,均並未明白清楚呈現出這項秩序。本文將歸屬規範區別成,積極與消極歸屬規範,積極歸屬規範可以是權利、法律行為或法律規定。侵權行為法及不當得利法是消極歸屬規範,保護已經形成之歸屬秩序。這些歸屬規範,亦是民法典之編纂邏輯:立法者不僅依抽象到具體之邏輯,以及依不同權利要件性質規定之關聯編纂民法典,亦依這項歸屬規範關聯編纂民法典。

英文摘要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ivil law, the attribution of rights (such as right to property) and interests (such as possession) is presented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is seemingly obvious to be perceived. Yet despite this, the attribution order is rarely seen in either Taiwan or German litera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ategorized the norms for rights and interests attribution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ones. Positive attribution norms define how to acquire a right or an interest. Such acquirement must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a right, perform a legal act, or meet legal rules. Tort Law and Unjust Enrichment Law come under negative norms, which are designed to protect existent attribution order. In codifying the Civil Code, there are several principles needing to be followed, like the one to arrange first the abstract concepts then the concrete ones, and the one to classify the requirements of rights by nature. The above-mentioned attribution norms, in fact, are also a sort of such principl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林大洋(2008)。使用借貸對第三人之效力─實務上相關見解在法學方法上之探討。法令月刊,59(4),4-16。
    連結:
  2. 林更盛(2011)。使用借貸物權化?─兼論方法論上「漏洞」的幾個問題。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5,123-163。
    連結:
  3. 張永健(2013)。占有規範之法理分析。臺大法學論叢,42(特刊),847-93。
    連結:
  4. 游進發(2009)。民法第953 條及第956 條無權占有人損害賠償責任之形構─不當得利原則採用原因與現存利益意義之析出。法令月刊,60(6),18-44。
    連結:
  5. 游進發(2010)。一般侵權行為法規範模式之反思─以最高法院95 年台上字第294 號判決為契機。法令月刊,61(2),65-75。
    連結:
  6. Ellger, Reinhard(2002).Bereicherung durch Eingriff.
  7. Flume, Werner(1950).Der verlängerte und erweiterte Eigentumsvorbehalt.NJW,841.
  8. Kötz, Heinz,Wagner, Gerhard(2006).Deliktsrecht.
  9. Larenz, Karl(1975).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10. Leenen, Detlef(1971).Typus und Rechtsfindung.
  11. Loewenheim, Ulrich(2007).Bereicherungsrecht.
  12. Medicus, Dieter(2006).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13. Serick, Rolf(1993).Eigentumsvorbehalt und Sicherungsübertragung.
  14. Wieling, Hans Josef(2007).Bereicherungsrecht.
  15. Wieling, Hans Josef(2007).Sachenrecht.
  16. 王澤鑑(2015)。民法物權。自版。
  17. 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自版。
  18.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自版。
  19. 王澤鑑(2008)。不當得利法在實務上的發展(上)─九十年度至九十六年度最高法院若干重要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57,224-243。
  20. 王澤鑑(2016)。民法總則。自版。
  21. 王澤鑑(2015)。不當得利。自版。
  22. 史尚寬(1987)。物權法論。自版。
  23. 史尚寬(1980)。債法總論。自版。
  24. 朱柏松(2010)。民事法問題研究─物權法論。自版。
  25. 吳光明(2009)。新物權法論。三民書局。
  26. 吳光明(2010)。論占有─占有章修正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180,23-46。
  27. 吳從周(2013)。特種租賃、使用借貸與訴訟費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元照。
  28. 李淑如(2013)。民法總則與判解實例。巨流圖書。
  29. 李肇偉(1966)。民法物權。自版。
  30. 林信和(2005)。添附與不當得利。月旦法學教室,28,12-13。
  31. 林誠二(2007)。買賣不破租賃規定之目的性限縮與類推適用。台灣本土法學,97,143-149。
  32. 林誠二(2007)。不當得利和無償轉得人之返還義務。月旦法學教室,62,10-11。
  33. 林誠二(1991)。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瑞興圖書。
  34. 林誠二(2013)。不法管理所生利益與費用之返還。月旦法學教室,134,12-14。
  35. 林誠二(2010)。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
  36. 林誠二(2012)。民法總則新解:體系化解說(下)。瑞興圖書。
  37. 林誠二(2012)。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下)。瑞興圖書。
  38. 邱聰智、姚志明修訂(2013)。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自版。
  39. 姚志明(2014)。侵權行為法。自版。
  40. 孫森焱(2014)。民法債編總論(上)。自版。
  41. 孫森焱(2014)。民法債編總論(下)。自版。
  42. 陳忠五(2008)。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新學林。
  43. 陳重見(2007)。動產所有權修正草案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1,125-143。
  44. 陳聰富(2016)。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元照。
  45. 陳聰富(2010)。使用借貸契約之債權物權化─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一三一九號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2,52-61。
  46. 游進發(2011)。侵權行為立法論之分析。輔仁法學,42,163-220。
  47. 黃立(2005)。民法總則。自版。
  48. 黃立(2006)。民法債編總論。自版。
  49. 黃茂榮(2011)。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植根。
  50. 楊宏暉(2013)。借地建屋爭議之調和與房地分離的權源自治選擇。政大法學評論,131,169-247。
  51. 楊宏暉(2012)。從加盟契約的特性初探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中正財經法學,5,45-121。
  52. 楊佳元(2009)。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自版。
  53. 詹森林(2007)。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元照。
  54. 劉宗榮(2009)。民法物權編修正後,抵押物的滅失與保險人代位權的行使。月旦法學教室,87,77-81。
  55. 劉春堂(2010)。判解民法物權。三民書局。
  56. 劉春堂(2013)。判解民法債編通則。三民書局。
  57. 劉昭辰(2008)。非給付型不當得利的補充性原則。台灣法學雜誌,113,176-178。
  58. 劉昭辰(2012)。給付型不當得利─以給付目的取代財產損益直接變動的理論及實務發展。政大法學評論,127,267-348。
  59. 鄭玉波、陳榮隆修訂(2002)。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
  60. 鄭玉波、黃宗樂修訂(2012)。民法物權。三民書局。
  61. 鄭冠宇(2004)。無權占有人之使用利益─評最高法院91 年度台上字第1537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07,210-221。
  62. 鄭冠宇(2016)。民法物權。新學林。
  63. 謝在全(2014)。民法物權論(上)。自版。
  64. 謝在全(1989)。抵押權物上代位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40(5),8-9。
  65. 謝在全(2014)。民法物權論(下)。自版。
  66. 謝哲勝(2014)。民法物權。三民書局。
  67. 蘇永欽(2002)。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
被引用次数
  1. 陳秉訓(2020)。論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做為專利權侵害行為之救濟手段。華岡法粹,68,135-198。
  2. (2023)。析論管制法規於財產權之保障與限制之調和-以終審法院兩則判決談起-。輔仁法學,6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