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個面向

并列篇名

Self-Discipline and Learning from the Nature-Two Dimensions of Self-Introspection by the Literati of Middle-Tang Period

作者

王德權

关键词

廢鄉官 ; 行科舉 ; 心性之學 ; 士人理物 ; 兩稅法 ; Abolishing Local Bureaucrats ;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Examination for Service ; The Study of Mind ; Taxation in Two Periods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06 / 06 / 01)

页次

1 - 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隋廢鄉官、行科舉,其效果至唐前期逐漸浮現。在官僚行為方面,出現士不飾行的行為分化;在政治結構方面,引發唐代政治史上朋黨與貪瀆兩大難題;在地域社會內部權力結構方面,導致胥吏、富豪的崛起,民遂趨於貧弱。面對上述形勢,士人只能通過入仕管道,憑藉國家權力由外而內介入地域社會。但士人競宦貪仕之風盛行,行為漸趨分化而益不飾行。歷經中宗、睿宗兩朝政爭,其弊益顯,至開元前後,部分有識之士從制度與環境變遷批判士風與文學,焦點放在士人的外部政治社會實踐。 至安史亂後,權豪請託,壟斷入仕之途,官職競爭益熾,朋黨之勢漸萌,士風益趨敗壞。另一方面,兩稅法導致生民之患的擴大。在士風惡化與生民之患擴大的背景下,貞元、元和之際的士人自省之風漸分化為「修身」與「理物」兩途,韓愈、李翱等強調心性,柳宗元、劉禹錫則關注士人的外在實踐。柳宗元本於生民之意的天人之分論,注重人事自為,著重提昇士人的積極性,以舒解生民之患。

英文摘要

The Sui (隋) Dynasty abolished the local bureaucrats and introduced the system of national examination for the civil service. The effect of such change became noticeable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Literati paid less attention to their behavior and manner. The formation of cliques between certain literati and the corruption were also the obvious outcomes. Civil servants and the gentries emerged as the center of the social network. The commoners suffered oft from poverty and lost their voice gradually. After the An-Shi-Rebel (安史之亂) during Xuan-zong's (玄宗) reign, civil service was monopolized by the influential gentries. Political cliques became more powerful and decadent bureaucrats a common scene. Some scholars of the Zhen-yuan (貞元) and yuan-he (元和) periods started promoting self-introspection, which appeared in two main forms: Self-discipline and Learning from the Nature. Han Yu (韓愈) and Li Ao (李翱) emphasized the study of mind, while Liu Zong-yuan (柳宗元) and Liu Yu-xi (劉禹錫) accented the Learning of and from the nature. Both aimed at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e heaven-mandates, in order to create a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for the peop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德權(2004)。「士人」合理性的重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報,21,85。
    連結:
  2. 王德權(2004)。「士人」合理性的重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2,108-109。
    連結:
  3. 劉禹錫集
  4. 史通
  5. 舊唐書
  6. 柳宗元集
  7. 柳宗元集
  8. 柳宗元集
  9. 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劉禹錫集。
  10. 舊唐書
  11. 劉禹錫集
  12. 唐會要
  13. 柳宗元集
  14. 柳宗元集
  15. 新唐書
  16. 新唐書
  17. 寄李翱書。全唐文。
  18. 舊唐書
  19. 韓昌黎文集
  20. 鄭州刺史東廳壁記。劉禹錫集。
  21. 柳宗元集
  22. 柳宗元集
  23. 劉禹錫集
  24. 劉禹錫集
  25. 柳宗元集
  26. 舊唐書
  27. (1976)。中國中世社會と共同體。東京:國書刊行會。
  28. 韓昌黎文集外集
  29. 柳宗元集
  30. 戰國漢唐諸子。朱子語類。
  31. 舊唐書
  32. 舊唐書
  33. 新唐書
  34. 舊唐書
  35. 通典
  36. 柳宗元集
  37.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柳宗元集。
  38. 柳宗元集
  39. 劉禹錫集
  40. 零陵三亭記。柳宗元集。
  41. 柳宗元集
  42. 柳宗元集
  43. 舊唐書
  44. 柳宗元集
  45. 唐摭言
  46. 柳宗元集
  47. 柳宗元集
  48. 柳宗元集
  49. 舊唐書
  50. 通典
  51. 史通
  52. 唐會要
  53. 劉禹錫集
  54. 柳宗元集
  55. 史通
  56. 舊唐書
  57. 柳宗元集
  58. Jo-shui Chen(1992).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New York:
  59. 毛漢光(1988)。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60. 毛漢光(1988)。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61. 王德權(2006)。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新史學,17(1)
  62. 王德權(2003)。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1),163-169。
  63. 包弼德。斯文
  64. 包弼德、劉寧譯(2001)。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65. 全漢昇(1976)。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
  66. 何炳棣(2005)。讀史閱世六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7.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68.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69.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0. 尾形勇(1979)。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東京:岩波書店。
  71. 李華。全唐文
  72. 李華。全唐文
  73. 李華。全唐文
  74. 李華。全唐文
  75. 李華。全唐文
  76. 杜洪義、劉澤華主編(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7. 杜洪義、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78. 谷川道雄(1955)。武后末年より玄宗朝初年にいたる政爭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4(5),65。
  79.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80.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81.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中譯(2004)。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2.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2002)。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83. 金春峰(1998)。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84. 長部悅弘(1985)。隋の辟召制廢止と都巿。東洋史研究,44(3)
  85. 侯外廬(1959)。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86.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87. 柳冕。全唐文
  88. 胡如雷(1996)。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9. 胡雲薇(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90. 郁賢皓(1987)。唐刺史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91. 唐代史研究會編(1992)。中國の都市と農村。東京:汲古書院。
  92. 唐長孺(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93. 宮崎巿定(1956)。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京都:同朋舍。
  94. 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2005)。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5. 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氣與士風
  96. 張昌齡、王公謹、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1983)。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97. 張躍(1994)。唐代後期儒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8.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
  99. 梁庚堯(1984)。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00. 梁肅。全唐文
  101. 梁肅。全唐文
  102. 許倬雲(1980)。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03. 陳明光(2003)。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鹿書社。
  104. 陳弱水(1994)。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新史學,5(1),11。
  105. 陳寅恪(1982)。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
  106. 陳寅恪(1982)。金明館叢稿二編: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
  107. 陸淳。全唐文
  108. 陸贄。陸宣公奏議
  109. 陶希聖(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食貨出版社。
  110. 陶希聖(1934)。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新生命書局。
  111. 陶希聖(197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食貨出版社。
  112.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
  113. 渡邊信一郎(1986)。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114. 渡邊信一郎(1994)。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專制國家のイデオロギ。東京:校倉書房。
  115. 渡邊信一郎(2003)。中國古代の王權と天下秩序。東京:校倉書房。
  116. 渡邊信一郎著、牟發松譯、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關於意識型態階級-中國專制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7. 黃惠賢、唐史研究會編(1982)。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118. 黃惠賢、陳峰主編(1996)。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19.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2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121. 賈至。全唐文
  122. 劉馳(2000)。六朝士族探析。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23. 稻葉一郎、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1970)。中國中世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
  124. 閻步克(2002)。品位與職位。北京:中華書局。
  125. 閻步克、吳宗國主編(2004)。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6. 濱口重國(1966)。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27. 權德輿。全唐文
被引用次数
  1. 楊舒雲(2022)。《大學》、《中庸》之「誠」-由制度與思想的互動論中唐儒學之轉折。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52,97-116。
  2. 鍾曉峰(2012)。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4,49-83。
  3. (2024)。冤屈與枉死:中晚唐小說的司法誤判書寫研究。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