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清深圳地區基督教傳播史論

并列篇名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preading Christianity in Shen Zhen in Late Qing Dinasty

作者

蔡惠堯(Hui-Yao Cai)

关键词

巴色會 ; 巴冕會 ; 韓山明 ; 黎力基 ; 葉納清 ; 韋永福 ; 西鄉傳道學校 ; 李朗存真書院 ;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 Barman Missionary Society ; Theodore Hamberg ; Rudolph Lechler ; Ferdinand Genahr ; Philipp Winnes ; Xixiang Preaching School ; Lilang Preaching College

期刊名称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06 / 12 / 01)

页次

131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844年,郭士立在香港設立「福漢會」,訓練並差遣傳道人赴廣東沿海地區和內地分發經書,取得成效,成為基督教在深圳地區傳播的引路人。應郭士立的多次邀請,1847年3月,基督教巴色會韓山明和黎力基、巴冕會葉納清和柯士德抵達香港,揭開了基督教在深圳的傳播歷史。巴色會主要活動在深圳、東江客家地區,布吉-李朗為南會中心;巴冕會主要在廣府地區佈道,以福永-西鄉為中心,不斷向廣東北面、西面展教。西教士深入城鄉,施醫傳道,創設傳道學校和存真書院,悉心教授生徒,潛心著述,翻譯《聖經》,發展信眾,設立教堂(或宣道所),培養了一批出色的華籍教士,不僅使基督教逐步紮根深圳,也對晚清深圳社會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產生了正面、積極的不容忽視的影響。

英文摘要

When Gutzlaff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Union” in Hong Kong in 1844, he became the guide of spreading Christianity in Shen Zhen. In March 1847, Theodore Hamberg and Rudolph Lechler of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Ferdinand Genahr and Philipp Winnes of Barman Missionary Society were sent to Hong Kong, which began the history of spreading Christianity in Shen Zhen. The Basel Mission preached mainly in Hakka district of Shen Zhen and Dongjiang. It had its Unterland which was centered around Buji-Lilang. The Barmen Mission preached mainly in Cantonese district with its center Fuyong-Xixiang. It developed its missionary work towards the north and we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issionaries went down to towns and villages, admitting the followers. They set up churches and schools, training up remarkable Chinese preachers. These activities not only made the Christianity take root in Shen Zhen, but also played a signifient and positive role in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德華朔望報
  2. 黎韓二牧年譜與本會百年大事表合編。基督教香港崇真會150周年紀念特刊。
  3. (1974)。教務教案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 基督教布吉堂網站
  5.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6. 王元深。聖道東來考。稀見清世史料與考釋。
  7. 王元深。通道實錄。萬國公報。
  8. 王元深、王慶成編(1998)。稀見清世史料與考釋。武漢:武漢出版社。
  9. 王立新(2002)。“文化侵略”與“文化帝國主義”:美國傳教士在華活動兩種評價範式辨析。歷史研究,3,109。
  10. 王治心(2004)。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王鬥天、李邇(2005)。東和墟:東方和平市場。深圳商報。
  12. 王謙如。葉牧師行述。萬國公報。
  13. 王謙如。李允朋先生傳。萬國公報。
  14. 吳義雄(2000)。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5. 呂實強(198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6. 李志剛(1993)。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二)。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
  17. 李志剛(1989)。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
  18. 李志剛(1987)。香港基督教會史研究。香港:道聲出版社。
  19. 李志剛、王賡武主編(1997)。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 李明(2005)。退休教授三年考證,淘出百年滄桑家史。深圳特區報。
  21. 李金強(1998)。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之興起及其發展。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1,5-30。
  22. 李家駒、黃文江、周佳榮、劉詠聰主編(1994)。當代香港史學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3. 邢福增(2004)。香港基督教史研究導論。香港:建道神學院。
  24. 邢鳳麟(2003)。太平天國與中西文化-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50周年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5. 邵雍(2003)。太平天國與中西文化-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50周年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6. 倉田明子(2003)。太平天國與中西文化-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50周年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7. 夏春濤(1998)。洪仁玕流亡期間的交流與經歷。近代史研究,3,220-242。
  28. 夏春濤(1999)。從塾師、基督徒到王爺:洪仁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9. 馬禮遜編、顧長聲譯(2004)。馬禮遜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0. 康有為、孔祥吉編(1998)。救亡圖存的藍圖-康有為變法奏議輯證。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31. 梁家麟(1993)。廣東基督教教育(一八○七至一九五三年)。香港:建道神學院。
  32. 陳志強、深圳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2005)。深圳文史。深圳:海天出版社。
  33. 陳垣(1980)。陳垣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34. 麥梅生、廣東文物展覽會編印(1990)。廣東文物。上海:上海書店。
  35. 曾全福編(1997)。基督教香港崇真會150周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真會。
  36. 湯兆奇、餘偉雄編(1987)。香港崇真會立會一百四十周年紀念特刊1847-1987。香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37. 湯泳詩(2002)。一個華南客家教會的研究-從巴色會到香港崇真會。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38. 湯清(2001)。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聲出版社。
  39. 楊耀林(1997)。深圳近代簡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40. 基督教布吉堂網站
  41. 劉粵聲(1996)。香港基督教會史。香港:香港浸信教會。
  42. 劉聖宜(2003)。太平天國與中西文化-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50周年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3. 寶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1997)。寶安縣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4. 鐘清源(1968)。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5. 顧長聲(1991)。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6. 顧衛民(1996)。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李佩師(2019)。論〈醒世時新小說石琇全傳〉敘事書寫與宗教詮釋。輔仁國文學報,49,201-232。
  2. 李佩師(2023)。《清末時新小說集》的承繼與移植。中國學術年刊,45(1),61-80。